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闷气生久了造成封闭


  身材高挑瘦削的志玲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出色的造型师,但却很懊恼自己的表现为什么老是不够好。
志玲在家中排行老二,父母务农,从小放假时都要帮忙农事。她说父亲老爱批评她,常对她冷嘲热讽。例如有一次她肚子饿了,没有等父母亲就自己先吃饭,结果惹来父亲一顿严厉的责骂。对比之下,志玲觉得有一位高中老师,比父母亲还要关心她,曾经主动告诉她,如果有困难需要用钱,可以找老师帮忙。
我问志玲,当年她自己先吃饭结果挨骂之事,当时有没有及时告诉妈妈。志玲回答说没有,妈妈是几年之后才知道这件事的。志玲也补充:有位命理老师曾经指出她的父亲对这个女儿的态度不好,老爱对她嫌东嫌西。当时志玲的父亲听了默不出声,事后志玲发现,父亲言语上对自己的打压在一段时间里减少了。
从志玲父亲听了命理老师的话之后,在行为上有所调整,看得出她的父亲并不是不爱她的。问题在于他与志玲说话的方式与语气,习惯久了就成自然,不容易改变。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偏偏志玲老爱回忆过去父亲对自己的诸多挑剔,结果无法放开怀抱去接纳父亲习惯成自然的作风。
其实志玲也一样,思维特质也是由习惯养成的。小时候志玲遇到不开心的事,习惯把情绪憋在心里头,自己生闷气,久了就形成一种封闭-爱钻牛角尖,也很在意自己。结果无法活出自己,被身边人的评价牢牢绑住,稍动一下只要被人说两句就会死火,烦恼因而挥之不去。
最后我告诉志玲,她在造型设计上无法突破,和她无法活出自己,感受能力受到抑制有关。无论是为了再圆亲情,还是为了自己在事业上能够更上一层楼,志玲需要觉察到自由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她要与父亲来一次破冰之旅,让藏在心里很久很深的抱怨释放。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从教育到教养-教改落实的关键


教育部长王瑞杰刚宣布:即日起取消中学成绩等级制,以及后年取消奖励计划总蓝图Masterplan of Awards)制度,作为落实全人教育理念的改革步骤。消息公布之后,公众的反应褒多于贬,但也有人质疑政策的调整对“成绩至上”的现实情况能否真正带来改变。
诚然,教改能否落实到位,并且取得成果,需要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一起彻底觉醒。
觉醒的第一步是意识到现在孩子被功能化得很严重:家长、校方、政府三方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下对未来制成品所需具备的功能性要求,然后依循一个管理严密的系统和标准作业流程把产品制造出来。孩子的“标准生活模式”和高效的动物工厂所饲养的鸡只其实并没有两样。
在现代化的养鸡厂里,为了刺激肌肉的生长,除了使用抗生素或生长激素之外,鸡寮更以低光照来降低鸡的活动,减少热量消耗,并缩短全黑时间,让鸡尽量不眠不休地进食。为了节省空间成本,大量的鸡动弹不得地挤在一起;为了避免高拥挤环境下焦躁的鸡互相攻击,鸡只的鸡啄被强行剪去。这些都是鸡舍管理的“标准作业流程”。
现在的孩子呢?
首先,他们比成年人还要忙碌!天还没亮就要上学,放学后除了一堆作业要完成之外,还要参加补习班、才艺班等,而且周末也没有假放。如果“有幸”被选中成为某个课外活动的校队,还有密密麻麻的集训要参加;放长假的时候还要到海外游学。这些安排,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我们的下一代练好十八般武艺。孩子的功能性角色就是把知识的饲料吃进去,然后把成绩的蛋生出来,再按蛋的大小把孩子分类成不同的级别,就像鸡有所谓的肉鸡、蛋鸡一样,我们教育的成品也有奖学金得主与非奖学金得主。万一某个孩子的消化机能出了状况,无法承受学习的压力,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激励课程可以帮助孩子重燃动力,而激励孩子的不同手段-虎妈式、狼爸式、赏识式、功利式等,和用在鸡只身上的抗生素、生长激素,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对家长而言,孩子只是一副考试的机器。入学以后的孩子,从父母口中最常听到的话题离不开:“功课做了没有?考多少分?为什么考不好?如果考得好,我就答应你”。对学校而言,学生只是替学校夺取奖杯奖项和排名的工具。课外活动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而是根据天分检测来判断学生参加了是否有机会帮学校赢得荣耀。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教育只是经济发展的策略,是制造人力资源的基地,需要配合瞬息万变的政商环境,来更改制成品的功能。因此“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是制定教育政策的常态。
觉醒的第二步,是意识到现代的孩子虽然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和父母长辈的宠爱,但他们也是被监控得最紧的一代。
还没出娘胎,父母已经通过超声波来把握他们是男是女,以及他们的一举一动。出世以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就开始运作,以防照料他们的女佣行为不轨,或让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可以随时上网了解孩子是否有安分守己。上学之后父母给他们一台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查问孩子的行踪;到了他们懂得用面簿(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时候,父母可以从他们的户口知道孩子在网络上说了什么,玩了哪些游戏,以及交了哪些朋友。一切无法监控的活动,例如和邻居的孩子独自在户外玩耍,都不可以,以免发生意外。在学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或同学之间产生肢体冲突,课前课后以及休息时段,也有把学生集中起来管理的做法,避免学生随意走动奔跑。
  孩子最得不到的自由,是不能顺天性,按照自然的节奏来发展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因为家长对于什么才是最佳的培育孩子模式只有单一的标准-即从零岁起开发左右脑、读名校、考第一、念资优班。这种迷思来自家长的恐慌,担心孩子将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落于人后,因此必须让孩子从零岁起跑,三岁以前就要把左右脑开发好。再加上家长看到社会的达官显要大多数都由名校校友垄断,下意识里都认定了如果小孩从小读名校,等于将来前途打包票。

现在的孩子因而不能像从前的小孩那样,有空间把生命舒展开来,四肢的伸展和五官的感受,都受到长期的扭曲与压抑,错过了从前的孩子享有的体验,包括小小的冒险、秘密的经历、挫败与闪失、痛快的捣蛋、独处的时光,以及无所事事的无聊片刻。

生命异化带来的蝴蝶效应
觉醒的第三步,是彻底认识过度受溺爱、过度受监控和过度功能化的教育对生命带来的异化。
  首先,这样的孩子很容易焦虑,不愿意冒险,缺乏弹性。面对困难他们只会焦虑地等待别人按自己的意愿把问题解决,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开创。一旦事与愿违,他们只懂得怪责,甚至通过暴力来发泄。描述这种特质的新词有“宅男宅女”、“草莓族”、“啃老族”、“双失青年”(失学、失业)、“尼特族"(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Training)等。
其次,他们寻求感官上的刺激,而且形式多样化,也变得很不容易专注。沉迷于电子游戏只不过是简单而且负担得起的一种刺激。那些消费得起的,则通过服用非法药物或烟酒,让自己获得短暂忘我的快感。纹身、在身上不同部位挖洞或插针,包括以刀片自残身体等,已是司空见惯的小儿科。到了青年时期,危险飙车、网络性爱(Cybersex)以及流连夜店寻欢作乐,都是给自己带来快感的享乐。
再来,他们与人的关系疏离,活在一个自我孤立、视野偏狭、想象丰富的世界。在家不与父母亲多说话,很少机会和家族其他长辈以及同辈的亲友相处,社交空间狭隘,也不懂得应对之道,不会主动与客人或长辈打交道,只顾一味低头把玩手中的智能手机或游戏机。朋友间如果有人受到欺凌,不是配合起哄,就是袖手旁观,鲜有仗义行动。
这些现象常被归咎于我们的教育没有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但我认为问题不在这里。通过父母师长的耳提面命,我们的孩子其实懂得很多人生大道理,关键出在知识无力保证价值行为的出现。因为:
一、智力的过早和过度开发,给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带来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对考试成绩的过度重视,让孩子变得比较自我关注。
二、受溺爱的孩子,从小父母就让他们根据情绪来选择。面对该管教孩子的时候、该约束孩子的时候、该拒绝孩子无理要求的时候,总是硬不起来,也不信任校方可以协助管教,养成孩子长大后对情绪的依赖。一名家长就曾经经历过已达十六岁的女儿无理取闹的行为。在晚上购物商场仅剩半小时就打烊休息的时候,他的女儿却坚持要去一家著名的服装店购物。因为无法在半小时内买到自己满意的衣物,结果就闹情绪。无奈的父母亲只好带她到别处去,直到女儿买到了喜欢的服装为止,女儿才满意地回家。本来十六岁理性已经能在独立的自我意识下发挥作用,明白到客观事理的限制而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然而,对于从小受到溺爱的孩子来说,这种自然发展的能力已经失去了。
当孩子进入发育的高峰期,已经定型的特质-自我关注,空想丰富和不受理性控制的情绪,在高亢的本能冲动的鼓动之下,行为就变得我行我素-顶嘴、情绪化、打架闹事、无心向学、沉迷电玩等。这时候父母才开始焦虑:“现在的孩子真要命,很叛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殊不知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步入青年时期,无根的空想和薄弱的意志,让孩子经受不起现实的磨炼,容易对现实产生许多莫名的焦虑与不满,进而产生更多的想象和理所当然的索求。童年时期受到压抑,无法舒展开来的四肢与五官所造成的心灵空虚,这时候将以极端的方式来寻求填补-酗酒、飙车、赌博、网络聊天、网络性爱、纵欲、吸毒等,让失落空虚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慰籍。新加坡媒体曾经报道过大学生因为网络性爱而遭勒索的事件,港台新马都有陈冠希版的桃色报道,以及大陆官富二代飙车纵欲的新闻等,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反映了时下青年的现状。
那些因为害怕会有挫败感的青年,不是蜗居在家成为啃老一族,就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严重者甚至出现忧郁症。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继续繁荣进步,关键在青年一代的心理与精神素质。以现代中国为例:在饱受列强侵略的清末至民国初期,面对家国生死存亡于旦夕之际,挨过艰险并且推动历史进程的骨干是青年。林觉民就是其中的一位表率-他自己虽然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但却不忍心见到其他人因腐败的政治而流离失所,于廿四岁风华正茂的时候选择牺牲以“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现在历史似乎又要重演。世界经济正步入一个漫长的严冬时期。许多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然而,从媒体看到的困境中青年,镜头都只是诉诸示威和暴力来渲泄不满。由此可以预见,主导国家从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成政治危机的不是外在因素,而是自己国内一手栽培起来的青年,香港八十后躁郁不安的青年就是一个例子。大家都希望青年能够像美国的乔布斯(Steven Jobs)那样,拥有逆境中创造的精神。我们从乔布斯身上也看到,让他能够创造的是一股实实在在的情感所燃放的火焰。在自我关注下出现的无根想象,所产生的只会是破坏性的行为。
到了中年时期,长久下来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填补的心灵将依然空虚,人的感觉也越来越麻木,无法承担起人到中年因上有两老,下有妻小所该具有的承担力和稳重性。婚姻关系因此变得动荡和脆弱,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健康的成长。社会急速的变迁也造成人到中年就要面对就业危机和财务危机。忙、盲、茫,是中年人心境变化的缩影。面对无法把握的未来,中年人本该有的自信被许许多多的困惑所取代了,行为也就变得浮躁和逃避。万一社会继续循着物价飞涨、贫富两极化的方向发展,造成住房、医疗和教育成为极大的生存压力,安定的社会将被一股焦躁感所笼罩。为了加强安全感,人势必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各自高举各种理想主义的旗帜,向当权者施压进逼,互相对立讨伐,形成一个分化撕裂的社会。

打造一个配合天性发展的教养生态
有力有为的青年才是国家最重要的竞争力。教改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从制度面提升到生态面-即打造一个配合孩子天性发展的教养生态。
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首先要自问:有没有想着利用孩子来实现什么?想要让孩子圆自己的梦想与欲望?还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晋升的台阶?亦或是为校争光、为国家的GDP增值?任何的内容都意味着孩子的存在只是工具。这样的话,父母,乃至社会的局限将继续延伸到新的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所应出现的新动能和创造力就遗憾地被遏制了。我们从时下生命严重功能化的孩子身上已经看到,这样的孩子欠缺自然散发的朝气与志气。他们被情绪、欲望和想象所包裹想法随着心情反复,行为则我行我素。从小养成根据别人的要求来生活,长大了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量,待人接物就会惯性地应付和对别人提出理所当然的要求与怪责。
相反的,大人如果能够耐住性子,不把孩子当成工具,用心帮助孩子在做中发挥意志和感受,以后习惯成自然,成年后就能发挥主动性,根据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与认识去行动,并且享受行动的乐趣,结果很多不可能的事就变成可能。这不仅能代替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还能让人感觉不到苦,反而感到快乐。如此他们才真正具备不同于父母、社会或国家所赋予的崭新意义,成为推动社会继续前进,承前启后的中坚分子,因为他们从小就积蓄了改变世界的能量。
主导整个教养生态成败的灵魂人物是家长。家长需要战胜自己输不起的恐惧,愿意在做中学,与孩子同步成长。家长还要愿意投入时间与积极承担起责任,因为这份责任无法假手于人。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他们需要家长以赢得信任的权威方式来领导他们发展潜能,减少他们的思维被身体的感觉和心理的欲望所控制。让他们接受以行为来孕育精神,包括执行有意识的任务和过无意识的生活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他们的意志与情感,家长自己则以身作则。这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家长如果缺乏决心与耐心,很容易就会放弃。而家长最大的考验在于自问:能不能够承受孩子的兴趣、才能、命运和生活任务不同于自己对他们的期待?
配合不同阶段的成长,家长的角色包括:让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以免日后身体成为精神活动的限制;在生活的细节中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更重要的是:营造生活美感的氛围,让孩子的情感饱满;以及在独立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以前,不要刻意去刺激智力的发展,让意志力有足够时间通过四肢得到锻炼。智力如果过早开发,将来孩子思考的特点会是随着自己的心情和脾气而反复,对事物缺乏真正的兴趣与自然感受到的快乐。廿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就有障碍,中小学的成绩也不出众,老师还认为他长大之后不会成器,而他自己对于学校填鸭式的教学深感厌恶,并且毅然辍学。他在数理方面的才华要在十六岁之后才展现,结果一鸣惊人。
对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美学陶冶比说教式的德育教材来得重要,是帮助童蒙时期的孩子消除将来仅根据自我生理与心理情绪行事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打开心灵的封闭,学会感受真善美,长大后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然具有为善去恶的判断,发挥意志以实践自律的价值行为。通过知识的手段把一大堆做人的道理灌入孩子的脑袋,只会让头脑变得僵化,吸收停滞于脑里知道、嘴里说到,但是行动做不到的窘境。遗憾的事,现代家长如果给孩子从小学习音乐、舞蹈或美术,焦点都落在考级和孩子有机会表现的炫耀上;而学校则把这类科目划分成“非考试科”。因为是“非考试科”,也就等于可有可无的科目。到了接近考试或会考的时候,为了让整体的考试成绩亮眼,这类科目的课时都被主考科目给占用了。
对于青少年,重点在于让他们在生活中对于感到亲切实际的问题,给予足够的空间去发现其中含藏的价值因果,以及自己的行动可以创造出什么不同,引导孩子把旺盛的精力用在这方面的自学上。由兴趣而化为行动,从行动而有心得的积累,如此辗转增上,循环累进。现在网络上的资讯随手可得,为这样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孩子有机会从真实的感受中确认自己所爱,生命才能燃放热情,逐步拼出有情感根源的梦想,而非凭空想象或根据现实功利的考量来选择自己成年后的道路。
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新儒家-梁漱溟先生,他的学习道路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他的父亲给于他充分的信任与自由,从小没有逼他背诵四书五经。梁漱溟在其自传中忆述:有一次他自己把一串钱挂在庭院的桂树枝上,但自己却忘记了,结果四处寻问和吵闹。隔天父亲发现了,父亲没有出声,不讲做人的大道理,只是写了张便条把事情的经过和梁面对这件事的行为扼要描述一番,梁读后当下心生愧意。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唤醒了孩子的自觉性。梁漱溟后来一生表里如一,独立思考,不畏权势,他所实践的价值行为都不是通过背诵儒家经典而来的。
教育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学生的精神能量与老师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老师的心理动力、自我意识、精神能量,相应地对学生的心理动力、自我意识、精神生命直接起着高一层对低一层的作用,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小学生。比如老师急躁会影响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使学生做不到某些事情。老师不相信学生,学生的心理就有障碍,没有力量,他们真的就做不到了。因此教学不能够只是智力的发挥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发挥。只要老师发挥情感,允许学生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学生的心就会跟着老师做,使学习得到活力。在政策面上,最重要的是给予校长与老师一个信任与自由发挥的空间。过度的监控与过度的繁文缛节让前线工作者绑手绑脚,精疲力尽,最后遭殃的是学生,如此因果循环下去,社会素质将一代不如一代。
一个有机的教养生态,才能孕育出具有强壮体魄、强大意志、饱满情感的青年,他们生命里自然燃放的理想火焰将自然而然地推动社会前进。

Friday, September 14, 2012

越怕受伤让你受伤越大


  娜娜老是觉得烦燥,无法静下心来;她给人的感觉有点酷,懂得保护自己。
  少不更事贪玩的时候,娜娜因轻信朋友而吃过很大的亏。初恋的对象后来被她发现劈腿,最后黯然分手。娜娜后来结婚,原因只是双方家长催婚。婚后娜娜觉得家无宁日,每天都被丈夫骂。丈夫要求她不可以和朋友来往,还要把工作辞掉,但她不愿意。结果娜娜需要做两份工作:白天做原来的工作,晚上帮丈夫做生意,忙得没有时间回娘家。
  在大家庭里当媳妇,娜娜需要洗全家人的衣服,洗到连手都受伤。娜娜希望丈夫替自己和家婆说明情况,无法再这样下去,丈夫反而因此和她大吵一顿。最后因为无法再忍受丈夫对自己的态度,两人决定离婚。
  娜娜的丈夫脾气很牛,然而娜娜本人也很犟,两人互不相让,最后只能是这样的下场。娜娜坦诚说她其实是个很柔软的人,因为过去受过诸多的伤害,才把自己武装起来,以免再受伤害,就这样娜娜遗失了对人本有的热情与体贴。
  我提醒娜娜:“你的自我武装最后反而让你在面临婚姻的考验时,无法沉着应对,反应过大,关系越闹越僵,最后大家也只好无奈地分道扬镳。”
诚然,娜娜心底存有恐惧;但自我武装不能让人摆脱恐惧。事实上,只要心存恐惧,人就可能会做出一些不明智的行为。老是根据对人防范的心理来反应,造成娜娜与丈夫冲突不断,最终自己受伤更大,也令自己烦燥的心一直无法平静下来。

Thursday, September 6, 2012

阳奉阴违是怯弱的掩饰


  龙耀三十来岁,一副邻家男孩的温文模样。他刚到大陆闯荡不久,希望能够打造自己的生意。
  他告诉我,他的父母在他十岁左右离异。他夹在父母中间,为了避免得罪任何一方而遭受无辜打压,因此他需要讨好双方,结果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我向龙耀了解他在人际互动上,是不是常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藏在心里,到了真正行动的时候,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龙耀默然不语。
  这样实际上是阳奉阴违的作风,虽然聪明有主见,但内心却是怯弱的。我告诉龙耀,这样的习气加重之后,会变成一个阴沉的人。
  人的性格大半都是习惯养成的。强势的父母支配欲很强,一切都要孩子听自己的,事事也替孩子决定和包办,当孩子做得不尽理想的时候,又骂又罚的,孩子在适应父母的作风之际,结果染上一些习气,错失机会正面开发好的生命素质。在龙耀身上,坦然与别人交流自己喜恶的情感,已变得那么的不自然。
  这个特质将影响龙耀在工作上与伙伴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内心的怯弱自己无法正视,做事就会顾虑重重。这个样子贸然地到龙潭虎穴的大陆去闯荡,如何成功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