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9, 2011

勇于接受当下的考验

  赖斯15岁就嫁了,她的丈夫原本是她的柔道教练。因为妈妈和爸爸离婚后改嫁,她和妹妹便跟着妈妈到了继父的家。妈妈需要工作,没时间照顾她们,而继父又经常喝酒后打她和妹妹,所以赖斯一遇上愿意娶她的丈夫,就和他结婚了。
  婚后赖斯和公公婆婆,还有小叔小姑一起生活,挑起照料一家大小的担子。由于在娘家缺乏关爱,年少时候的赖斯希望从家婆那里得到一些关怀,当家婆比较偏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她便生起不满。丈夫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而她因为要照顾孩子以及料理家务的缘故,也很少去找丈夫。夫妻聚少离多,结果丈夫后来有了小三,赖斯知道后告诉家婆,家婆只是叫她忍受。
  赖斯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一直都没有勇敢地去接受当下的考验。为了避开后父的暴力,年纪轻轻就步入婚姻;因为渴望关爱,婚后反而陷入许多的委屈之中,无法采取真正有效的行动。我提醒赖斯:“你原初告诉我你想了解自己在事业上为什么总是走到一半就失败,真相其实就在其中。”

Friday, December 2, 2011

恨的背后其实是爱

  小欣虽然年轻,却已饱经沧桑。
  她出生在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家庭,差一点被卖掉,后来送给姑姑抚养,从小就四处流浪长大。她坎坷的遭遇使她得到一些亲戚的特别关爱,然而她的妈妈却把所有的爱给了哥哥,对她反而怨恨,因此小时候她就非常痛恨哥哥,在幼儿园的时候她就曾经自杀过。
  她说父母没有离婚比离婚还要可怕父亲家暴不断、外遇不断,妈妈只懂得用眼泪来逃避,让她痛恨妈妈的懦弱,“为什么妈妈不能勇敢一点,带着子女离开?”小欣说。小欣也恨妈妈,在她跌跌撞撞的成长过程中都没有在身边扶持过她。
  小欣的父母亲三十多年来并没有生活在一起,于是小欣坚持带着妈妈到法院和父亲离婚。父亲那时候已病重在医院,父母离婚的第二天父亲就去世了。从父亲重病到去世期间,她痛苦地在挣扎,到底要不要认回父亲?最后她选择人生不要有遗憾,父亲再糟糕透顶,她身上始终还是流着父亲的血。因此小欣选择回去面对父亲,承认了是他的女儿,让多年来压抑在内心的情绪和情感一股脑儿地倾泻出来,离开医院的时候,小欣还向父亲磕了三个头,感恩父亲的生育之恩,从此以后不再对人说自己是石头爆开来的。小欣说她像父亲,恨父亲,应该也很爱父亲。
  缺乏父母关爱的小欣在年少的时候,唯有寄望友情可以补偿自己,所以她对朋友特好,那怕是要她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结果受了很深的伤害,包括被陷害到差点坐牢,甚至差点被强暴等。小欣告诉我她的人生很多的不圆满,问题的源头皆来自原生家庭。于是我告诉她,她需要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安顿好,特别是她对父母的怨恨,如果能够加以释怀,心情才会重新恢复平衡,不然父母的不幸将会变成自己一生的不幸。小欣很认同,并且补充说她也因此选择单身。
  孩子由父母带来这个世界,和父母是个命运共同体,父母婚姻出现问题,孩子自然遭殃,如果孩子生起“父母应该”、“父母不应该”或者“父母为什么”的想法,这种种念头将令自己走不出怨恨的漩涡,影响自己一辈子。小欣也曾经这样子想过,但是她最后能够放下对父母的总总结论,在生命的本源上肯定自己身上流着父亲的血,并以果敢的行动让真性情重新涌现,躁动不安的心获得重新安顿。现在的小欣和妈妈一起生活,已不再痛恨她了。她还说:“这么多凶险的事我都渡过了,我知道生命得来很不容易,所以我要找到更加积极活下去的理由。”她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我想我的动力就是拉着像我一样的人一起成长,我可以揭开自己的疮疤让别人知道我可以,你也可以”。
  我替小欣感到欣慰。她能够这样思考,一切负面的能量都变成正向的了。我鼓励小欣:“你父亲糟蹋了他的一生,是他做人的遗憾,而你继承了他的生命,你能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也是在弥补他的遗憾;为自己活,也为父亲活,其实都是一样的。”
  通过益友的分享,自己的行动,小欣从发现自己生病到在自己心中找到答案,明白到恨的背后其实是爱,人生也因此而掀开新的一页。

Friday, November 25, 2011

赞你变成害你

  丹珠是个喜欢别人听她说话的人,话夹子一打开,别人就得耐性地听她说完为止,不然她会不高兴。
  她告诉我她是老幺,上有三个姐姐,因为她年纪最小,所以深得父亲疼爱。她和个性独立的三姐感情比较好,三姐婚后怀孕,她便去三姐家住,没料到三姐除了要她帮忙做裁缝,还要她做很多其他杂事,使她觉得不胜负荷,对三姐产生不满。
  她还说三姐夫让很多姐夫家的亲戚和他们住在一起,结果有一次家里的钱不见了,她觉得三姐有不信任她的意思,就吃了十颗安眠药自杀,最后被送到医院,惹来一场皮肉之痛。丹珠的父亲也因此而责骂了其他姐姐一顿。
  丹珠也说起她目前和丈夫相处得很不好,自己在考虑离婚。当年她选择丈夫,三姐反对,担心两个人因为宗教信仰不一样,婚姻无法长久。她很生气三姐不赞同,任性地跑去丈夫的家,丈夫的妈妈开始的时候虽然也不赞成,最后还是让两个人结婚。当时她以为丈夫家经济比较宽裕,结了婚日子可以好过一些,没想到问题却接踵而至。第一个孩子出世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第二次怀孕结果却流产了,老公现在又有了小三。
  丹珠现在的心思都放在事业上,除了经营自己的裁缝生意外,还想再另外开辟一个事业,并希望新的事业和现有的事业一样成功。美中不足的是,她的员工不听她使唤,这方面她希望我能帮她。
  我提醒丹珠,她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愿意听好听的话,一旦得不到赞赏,就会任性起来,结果伤害自己。当她听到我这样子回答她,她的脸色即刻沉了下来,并且认为我打断了她的谈话。后来我有机会再问她:“你有没有留意到自己在管理员工的时候,只有自己在长篇大论,很少给机会自己好好听听别人说话?结果你不了解员工真正的想法,员工也不服你,你一说话员工就自动把耳朵关掉。"她不好意思地点头承认了。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通过赏识的方式来开发孩子的动力,如果拿捏不当,孩子长大后可能形成一个丹珠不喜欢别人反对自己,处理问题不和人商量,样样都要求自己最好,造成自己常年处于紧张的状态,不但必须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实际的行动往往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伤害。

Friday, November 18, 2011

盲目的发泄不满让你受苦

  人生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因为遭遇挫折而对现实产生不满,乃人之常情,长得干瘪瘦削的明德也一样。
  明德刚念大学的时候,妈妈因患急性盲肠炎而去世。作为家庭生意主要栋梁的妈妈倒下不久,家人所经营的生意就倒闭了,害得明德不但书念不成,连住的房子也被亲戚收回。
  后来明德受父亲的影响,投入反政府的政治活动,父子俩皆因此而被捕入狱,明德还坐了三年牢。出狱后,明德当了一阵子的巴士售票员,巴士的路线路经他曾经就读的大学,每次车子经过校园门口,一股莫名难受的滋味就会涌上明德的心头。后来明德和朋友合作从事运输业,生意刚开始做得不错的时候却碰上了政策的改变,不得不赔本把生意结束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人一旦陷入低潮,会忽然发现自己霉运连连,并且对所发生的结果产生抗拒,把不满简单地怪罪于外在的人与事上面,行为也可能会变得迷信起来。明德的经历正是如此,他在失去房子的时候误信一名出家人所言,以为把钱交给师父拿去做场法事,就能改变事实,结果师父拿了钱以后却音讯杳然,不见踪影。
  这个打击更加令明德的不满升温。在满腔愤慨之下会更加地躁动不安,容易受到煽动而鲁莽行事,投身政治活动就是一种常见的发泄行为,最后明德也因此而招来牢狱之灾。到了明德碰上生意失败的第三次打击,生命最珍贵的素质自信心就被击垮了,从此面对人生已不敢奢想自己会有成功的一日,做事只要求自己尽力就好。
  明德面对命运的考验,看到的全是负面的价值,不明白祸福相依的道理。妈妈去世引发的家道中落,磨炼了他的独立自主;他所受的牢狱之灾,让躁动的情绪得到节制,否则可能引起更大的人生危机;而生意的失败,则让他变得比较沉实。
  明德所受的苦失去财富的苦、失去人身自由的苦、失去斗志的苦,皆因为他只会盲目地发泄不满所造成的。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爱的反面是计算

  离婚是一个没有赢家的结局,任何一方如果想尽办法要减少损失,最后双方所要付出的代价将更加惨重,金英的经历正是如此。
  金英和丈夫是高中同学,因为丈夫近几年不断喝酒夜归,在金英的调查之下,发现丈夫有了小三,所以金英就用了一些方法逼丈夫签字离婚。离婚后丈夫却赖在家里不愿走,故态依然,让金英无法忍受,两个人的冲突所激起的情绪,也祸延到孩子身上,小孩身心都受到巨大的创伤。
  金英不断问我她应该怎么做才好,要我帮她分析丈夫的底牌在那里,为什么丈夫要赖着不走,有什么好方法让丈夫走。她告诉我,她主要的挣扎在经济,丈夫现在住在家里,还可以跟他要家用,如果把他赶走,她担心不负责任的丈夫将会把所有的包袱丢给她,而她目前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去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
  我告诉她,她是当事人,作为执行者和承受者,即使我建议一些方法给她,如果她缺乏决心与意志力,在执行的过程中她将无法克服种种无法预测的困难。倘若她要生起决心与意志力,那她就得问清楚自己到底什么重要,从中作出价值的抉择。
  她毫不犹豫就回答我说当然是钱最重要。我问她钱用在那里?她回答说小孩身上,于是我告诉她,她的抉择其实是小孩重要。我再问她,什么叫作小孩重要,是吃饭问题还是心灵健康问题?金英无法给我一个确切的答复。
  后来金英告诉我,房子在她名下。显然的,她的丈夫有意图要回房子,双方正在为此而角力。然而,金英觉得自己已经损失惨重了,所以当我问她如果为了孩子,她愿不愿意连房子也不要,自己重头再来的时候,她保持沉默。
  金英虽然理性上知道孩子重要,也知道孩子在这段时间内,身心都受到极大的伤害,然而她的思维始终离不开如何捍卫自身利益的盘算,导致自己心绪不宁,船头怕鬼,船尾怕贼,孩子的状况触动不了身为母亲所应该有的深刻感受,认为自己还有博弈的空间。她问我意见,只是作为权衡个人利益得失的考量。爱的反面其实是计算,双方这场交锋,到最后所交的学费,将会是两人所始料不及的惨重。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走出自我,学习爱人

  燕玲离婚已十年多了,一个人生活,寂寞的时候就逛逛街,不然就约朋友喝茶聊天以排遣寂寞。虽然她曾尝试交男朋友,都因为对方劈腿而没有结果,所以她不信任男人。她有两个儿子,每个月都有两三次机会和孩子见面,但她却不知道该如何与大儿子沟通,小儿子又嫌她啰嗦。
  燕玲生长在一个单亲的家庭,小学五年级父母就离异,她和弟妹由父亲带大,父亲没时间照顾他们,所以她从小就自己照顾自己。父亲后来再婚,但她和后母的感情不亲。由于缺乏关爱,她在高中的时候就谈恋爱,后来怀孕,所以很年轻就结婚了。
  婚后燕玲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二姑婚后因为经济原因也跟他们一起生活,燕玲必须煮饭给大家吃,心里却觉得很不应该,希望能分清楚一点,丈夫也因此常说她计较。孩子稍微大一点之后,燕玲就外出工作。生活的圈子打开以后,燕玲对现状的不满情绪就膨胀起来:一来认为丈夫只是一个小小的业务员,收入不多,夫家的经济情况也不好;二来她又要勉强自己和二姑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三来她自己眼界打开之后,不甘心就这样过一辈子。燕玲因此主动提出离婚。
  我问燕玲当时她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她说没有,她怪自己太年轻了,如果人生有机会重头来过的话,她一定不会选择年纪轻轻就结婚。我再问她当时多少岁,她回答说大约267岁。这样的年龄其实不能算小。基于母爱的天性,女性有了孩子之后,一般是不会如此轻易地放弃婚姻的,除非对方或自己有婚外情。燕玲本来很抗拒自己会走妈妈的路,结果真的发生了!我问她对自我的特质有什么觉察,她一时无法回答。
  我告诉燕玲,她比较自我中心,面对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只考虑到自己,面对婚姻路上必须经历磨炼的时候,一旦想到自己不愿意就马上放弃,从中可以看到她的任性,也夹杂着一点野心。活在自我的世界让人很容易对现状不满,老来孤独感和空虚感会更强烈,因为没有人可以与自己分享快乐与忧愁。
我鼓励燕玲以孩子为师,让自己有机会学习去爱人。她听了很迟疑,认为自己太爱人了,问题应该是自己不懂得爱自己。我告诉她:“你在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尽理想时,只考虑自己的立场,把自己对现状的不满转移到丈夫身上,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要求世界符合自己的要求,这些行为都不是一个懂得爱人该有的表现。一个懂得爱的人愿意放下自我,站在对方立场上感受对方,这是你需要学习的功课。”
从事业的角度看,燕玲从事的是建立人脉的业务,有现实上的需要学习不那么自我中心;从生命的角度看,人不能孤独过生活,有必要与人和谐共处,就要懂得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为了让过去所交的学费变得有价值,当我再问燕玲她是否认同自己需要学会如何爱人的时候,她爽快地接受了。

Monday, October 17, 2011

计较的代价

  惠贤满腹委屈地告诉我她为人媳妇十八年的辛酸。
  还没嫁之前,她已经知道大伯大嫂不孝,逃避照顾父母的责任,也因此许下承诺,要当个好媳妇,好好照料公婆。
  本来在外头住的大伯一家,在惠贤嫁入之后搬回来住在一起,大伯一家只吃不煮,饭后也不愿意洗碗盘。半年后惠贤开始不平衡,向先生要求搬出去。由于担心开口要求搬出去会给人家批评为不孝,所以惠贤的先生不敢说,惠贤自己也唯有借上班来逃避,只煮晚上一餐。因为家中有两个灶,惠贤便和大伯要求分开伙食,公婆轮流在两家吃饭。惠贤还说,婆婆本来和她有说有笑,因为大伯说婆婆疼她多过于疼大伯,婆婆为了避嫌便不敢再对她有说有笑了,她自己也开始对婆婆冷漠起来。
  惠贤最气婆婆偏心,不公正。公公婆婆有块农地本来是她这一户抽签抽到的,公公婆婆说好会补贴一百万给惠贤这一户盖房子,不料农地后来却给了大伯一家,大伯还多拿了五十万。她感到更气愤的是,有一次大姑送了她两包酱菜,婆婆竟然怪她独享,没有分一包给大伯,而这两包酱菜大姑都说明了是要给她的。惠贤含着眼泪说:“就算我多得一包,难道不可以吗?”
  大伯的房子盖好之后就搬走了,公公婆婆到两家轮流住。没想到两个老人家刚过去大伯家不久,就被赶了出来,大嫂竟然把家里的电视机、饭锅、冰箱都锁起来。惠贤说她的公公婆婆会有这样的下场,早已在她的预料之中。被赶出来之后,公公婆婆通过三姑告诉惠贤,希望能住在她那里,然而惠贤虽然知道两个老人家难过,自己却放不开,只愿意让公公住,不愿意收容婆婆。两个老人家最后只好继续当人球,轮流到两个儿子的家住。
  惠贤告诉丈夫,她只愿意做自己丈夫作为儿子所必需承担的那份责任,大伯的那份,如果丈夫愿意承担的话就必须自己做,她不能扛下大伯的那一份。她说,大伯两夫妻为了逃避责任,可以办离婚,然后同居在一起,如果作为正牌媳妇就必须完全承担起照料公婆的责任,那她也想和丈夫办离婚。丈夫因为要靠妻子来照顾自己的父母,也只好无奈的忍受。
  去年,性格内向的公公在大伯家服农药自杀。公公在离开惠贤家之前,曾告诉惠贤的丈夫,万一他出了什么事,两兄弟要相亲相爱。公公到了大伯家也和大伯说了同样这番话。幸好发现得及,公公的命拣了回来。公公进出医院的大小事务,都是惠贤在料理,期间婆婆告诉她,有街坊邻居说他们夫妇俩不孝。惠贤很委屈地哭着说:“我做人做到给人家说我不孝”。公公出院后全由惠贤照料,惠贤也与公公有说有笑,她说婆婆看在眼里,眼角流露不屑的神情,于是她告诉丈夫,认为说他们俩人不孝的不是别人而是婆婆。
  我问惠贤,她在出嫁之前已经知道大伯一家不孝,自己也承诺要做个好媳妇,是什么干扰了她,让她无法专注于实践自己的承诺?我也问她,她原初想做个好媳妇,有没有想要从中得到什么?惠贤解释说她是爱屋及乌,尽媳妇应该做的本分罢了,没有其它想法。于是我告诉惠贤,是她自己后来把原本纯粹的动机复杂化的,在不知不觉之中,她加入了被欣赏肯定的要求,而她与公婆相处的过程之中,她也曾获得家婆的疼惜,后来觉得失去了,还被冤枉,因此自我保护起来,和对方计较,埋没了原有的爱心。惠贤自我关注多了,因此感受不到自己深爱的丈夫处于左右为难之下的不好受。因为觉得自己有道理,所以在面对两个老人家被赶出来的时候,生不起同情之心,内心反而有“到最后你们就会知道谁好”这种幸灾乐祸的心情。
  我再问惠贤,她知不知道公公为何要自杀?难道他觉得自己活得太老了,所以想死?惠贤想了一下说,她可以体会到的是因为家里的不和谐导致公公想轻生。我于是补充说,这个家是她的公公生命的全部,现在家不像家,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都没有了,所以想以自己的解脱来表达内心的诉求,而他也亲口向两个儿子说了他的诉求,可惜你们都没有听进去,心思都停留在琐琐碎碎的计较之中。正常人一旦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都会生起惋惜之情,但你们因为自我关注太多了,甚至连至亲的人要自杀,你们的情感都没生起太大的反应了。
  最后我问惠贤,因为不懂得分轻重,她把自己最重要的素质有爱心,都给丢失了,变得唠唠叨叨和埋怨多多。我又问她,对比自己的母亲和家婆,她对何者的爱会深一些?惠贤回答说是妈妈。于是我说:“道理是同样的,家婆对自己儿子的爱也自然地会深过对媳妇,真实的情感如此,当中并不涉及道德上的对与错。如果我们可以接受自己是这样的,为什么不能允许家婆如此呢?”此外,惠贤和一般人一样,把家务的性质视为和在外工作一样,以工作量是否平均分担来衡量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没有察觉这其实是套错了。前者基于亲情而后者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家务不是工作,有心的人自然要多做,如果光讲道理要求没有此心的人均分,只会增加冲突与自己的怨气,最后因为比较与计较的情意结而失去真实的自己。

Tuesday, October 11, 2011

把心转成力量

  雪玲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很茫然,做什么事都容易害怕。她很羡慕朋友有个和和气气的家,自己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要求也无法实现。
  她的父母不断争吵了几十年,男人常犯的毛病,她爸爸都有,还欠了很多债;妈妈不理爸爸,自己看到他年老的样子,又于心不忍。身为大姐,雪玲年纪小小就要工作帮忙还债,也承担了妈妈发泄情绪的对象,但自己又无处可以宣泄。如果债主来讨债,她会很害怕,担心家人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对这样的爸爸,雪玲觉得他即可恶又可怜。
  我问雪玲是不是觉得很辛苦,有不胜负荷的感觉,而且当自己追问这种处境要何时才能了结的时候,一想头就大?雪玲很赞同,她还补充说:“想了再想,就钻不出来。”她告诉我,爸爸现在失踪了,债主又时常来家里要钱,所以她不喜欢回家,家里没有温暖的感觉。她慨叹地说:“为什么家里的人不能够团结起来?”她第一个妹妹正被恋爱冲昏了头,小妹还在读书,大家都不想理这些事。对于自己家庭的处境,她的感受是难过多过于气愤。
雪玲说话常常爱提“为什么”,例如她会说“为什么朋友的父母可以不吵架,为什么我的不能?”、“为什么爸爸不能因为我们而改变?”等等。提出“为什么”,表面上是想要个理性的解释,实际上是抗拒接受事实的发生,这样的提问,会越问越钻牛角尖,最后变得逃避。所以我告诉雪玲,以后说话只需要陈述事实就好,删去“为什么”。
  我也提雪玲,她原本说自己没有人生目标,其实上天已给了她功课做,要她在面对家庭的挑战的过程中变得勇敢、有意志力、有创造力。雪玲是个善感的人,是她自己的心让自己做不到对爸爸、对家庭袖手旁观的。对伦理责任的承担,讲的就是心,不是契约性质的规范,所以有心的人就有力面对困难。
  善感的人容易陷入自我的情绪之中胡思乱想,结果生不起力量来,觉得好像透不过气,因此会想逃避。我鼓励雪玲,我们生活在一个机遇比较多的时代,只要愿意把心思聚焦于事业的打拼上,事业就会逐渐发展,自己就有足够的能量去承载家庭额外沉重的负担。

Monday, October 3, 2011

內在的修煉能夠改變世界(繁體版)

  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時局之中?
  從個人的感受說起,收入越來越追不上日益高漲的生活費、教育費和醫療費。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夫妻倆必須同時勤奮工作,也要戰戰兢兢避免自己在沒供完房貸之前失業,尤其是年過四十的中年人。如果家中尚有在求學中的孩子和年紀老邁的父母,財務和精神上的負擔更加沉重,一方面擔心孩子是否跟得上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操心父母的看護與醫療費用。
  一翻開報紙或扭開電視,天災一幕幕,人禍一籮籮,仿佛世界末日真的就要來臨。很多社會現象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例如為什麼執世界經濟之牛耳的歐美國家在衰退的時刻,亞洲的房價股市卻風起雲湧?不是說已經全球一體化了嗎,怎麼可能亞洲卻房價股價熱騰騰?和許多做零售的商販談他們的生意如何,大家都搖頭苦笑租金高漲,逛街的人多,消費的人少。
  日子越來越不容易過,這是我們對生活共同的感受。但有誰不想充滿信心創造自己的命運,擁有事業有成,體魄健康,社交溫暖,財務自由,心智成長的美好人生?在全球化的今日,個人的際遇和全球化的經濟結構息息相關,必須把視野張開,才知道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世界經濟可以分成四大板塊,大家的命運緊密捆綁在一起——消費國(如歐美)、資源國(如印尼、澳洲、巴西、俄羅斯)、製造國(如中國、印度)、整合國(如新加坡),如圖所示。

 







        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前,作為拉動全球經濟火車頭的消費國家如美國,以奢侈浪費、放心花未來錢的生活模式讓全球經濟蓬勃發展。這個不斷膨脹的生產——消費的風暴所到之處,自然與人力資源都遭到剝削,導致生態與貧富兩極化的危機日益惡化。金融危機使得這一消費風暴慢下速度,盲目的信心驟然間變成恐慌,大家都害怕全球經濟出現大蕭條,或擔心處於半死不活的全球經濟要持續多久才能重見天日。所謂病急亂投醫,多國政府的解救之道離不開大印鈔票,鬆動銀根來刺激消費,然而在實體經濟還沒救起之前,已經讓亞洲多個國家,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股市和房產大冒虛火,通貨膨脹居高不下,高漲的生活費令人吃不消。
動盪的時局嚴重衝擊我們過去信奉的價值觀念。首先是高學歷好工作好生活的神話已經破滅了;其次是中產階級透過工作、儲蓄創富的方式越來越追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避免不了遭受擠壓的困境。在這失序的年代,沒有人能躲過排山倒海而來的挑戰。思維上如果一味把責任推諉于人,向外尋求保障,做事只是依葫蘆畫瓢,怎麼會有行動的勇氣,又怎麼可能實現美好生活的憧憬?
誠然,沒有人擁有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水晶球,個人也無法左右全球局勢的變動,人唯一能夠掌握,值得投資的地方,是為自己制定一個素質開發計畫。
  首先,我們需要問的是自己必須具備哪些素質,才能在這個失序動盪的年代活得下去?

1、挨得住
沒有一個領袖不是精力充沛,耐力十足的
美國首富比爾·蓋茨(Bill Gates創業前有七年時間,苦練超過10,000小時的時間編寫程式,才奠定他日後脫穎而出的實力;國際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說中小企業僅有百分之一能存活超過十年以上,大多數都因為體力不支而倒下;以專業謀生的人士如醫生,沒有至少十年的苦讀與晨昏顛倒的艱苦磨練,怎麼會有足夠本事贏得病人的信心?市井小民憑技藝或銷售謀生,更是手停口停,如果沒有充沛的精力,如何能夠立足?
總而言之,“挨得住”是人生存下來的必要條件。許多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包括日本、英國、美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都不約而同地出現缺乏學習動力,缺乏工作動力的尼特族(中譯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Training)。這些年輕一代,從小便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過著過度受保護、過於安逸的日子,面對欲望時的反應是“馬上就要被滿足”,面對問題的反應離不開“一切都不是我的問題”、“我感覺不是問題”或“為什麼要我解決問題”,形成意志力萎縮的一族,不敢接受挑戰,不敢許下任何承諾,結果虛度人生。


2、倒不了
        如果家中的小孩數學考試考獲滿分,家長在開心之余稱讚孩子聰穎過人,對孩子將來是否能屢敗屢戰,永不放棄,並且力求自我超越,將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這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Carol Dweck窮三十年的研究結論。她指出,一個人如果相信天賦的聰明才幹是成敗的關鍵,將會視挫折為個人能力的否定,為了避免自尊受到傷害,將會非常抗拒變動帶來的挑戰,結果虛度光陰,許多生命能量都無法開發。
在美國密蘇里州(Missouri)牧場放牧,智商超過愛因斯坦,高達150的克裡斯多夫·蘭根(Christopher Langan)的際遇,就是卡羅爾(Carol Dweck研究結論最好的見證。年青時候的蘭根念了兩所大學,第一次因為母親沒有在限期內呈交家庭收入證明,導致獎學金被中止,結果憤而退學,第二次則因為要求更換班級不被接納,從此他一生與大學教育緣慳一面。過重的自尊和過於脆弱的自我令他無法接受挫敗。
曾國藩說過“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可謂一針見血,許多才智過人之士都超越不了視成敗為自我肯定或否定的標準。然而,經得起挫敗,潛能才能得到開發。當代中國的偉大政治領袖鄧小平要不是經歷過三起三落的生命提煉,那來巨大的能量領導中國走出中國獨特的現代化崛起之路?
真正倒不了的人生命具有強大的反彈力,不把成敗與自尊畫上等號關係,只問自己是否已經盡力,因此不會因為挫敗而心情憂鬱,最後甚至精神分裂。
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喬治·維蘭特(George Vaillant)主持的一項跨時七十年,追蹤哈佛大學畢業生一生浮沉的研究報告便發現,在268名於19421945年畢業的畢業生當中,有三分之一到了五十歲左右,便患有精神病。報告描述了其中一位出生于富有家庭的醫生,經歷三次婚姻的失敗,結果在53歲便自殺身亡。
為什麼一般人在經歷感情、婚姻、事業的挫折後無法再站起來?關鍵在於常人總是抗拒波折的發生,然後把心思放在要求現實來遷就自己的想法上,造成情緒波動難平,很多的埋怨與怪責,最後用情緒來干涉事實。這只會製造更多的衝突,自己覺得孤立委屈,心無法靜下來,感覺壓力無邊,日子一久,心就變得越來越遲鈍,應對變動的能力與自信心逐漸萎縮,行為便越來越逃避,心情抑鬱,對未來產生許多莫名的恐懼,最後自己倒下。
倒不了的素質必須從小開發,體會成果與努力的關係,趁年輕的時候多點經歷挫敗,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超越”的體會,都有助於開發生命的反彈力。誰沒有與生俱來的局限?我們後天的生活環境,也在我們生命中帶來局限。能夠坦然面對自我的局限,不在虛假形象底下做人,才能走出局限,即使不幸倒下,也不會因為害怕挫敗而從此深埋生命中蘊藏的能量。
如何才能活得精彩?
  活得下去只是一種基本的求生意志。然而,人之所以為人,還要求活得更好,活得精彩。要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頭覺得自己有積極發揮,自我主宰的空間,擺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慨歎,必須具備洞察先機,眼光深刻,不斷創造價值的能力,也就是“動得快”、“學得深”和“定不了”的素質。

3、動得快
這是一個完全無法依賴過去的知識與經驗來解決當下諸多問題的時代,包括恐怖主義、生態危機、資源枯竭、經濟大衰退等問題。
《黃帝內經》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不要等到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才來臨渴掘井,而是能夠洞察先機,防患於未然,才是真正“動得快”的表現。
“動得快”不是掌握預測未來的方法,無論是專家的分析還是市場調研,常常都是計畫跟不上變化。
孟加拉籍的尤諾斯(Muhammad Yunus)看到在赤貧線上掙扎的農村,擺脫貧窮的關鍵僅僅是必須有人願意提供微額的信貸給以承擔力強的婦女,結果開發了一個被銀行家視為高風險,無利可圖的龐大微信貸市場,並且因此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為什麼只有尤諾斯看到,而眼光老到,經驗豐富的銀行家卻忽視?因為他沒有銀行家受困于過去觀念的包袱。
尤諾斯的例子透露,人無法動得快的關鍵在於我們時常被自身的感覺與觀念封鎖。我們總是活在過去,面對當下的經驗,時常不加思索地在過去的記憶中進行自由聯想,跟著隨之生起的感覺迅速作出判斷和反應,結果受限於過去的經歷,每當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便產生很多的“不可能”和永無休止的嘮叨,最後坐失良機,自怨自艾。

4、學得深
  叱吒新馬兩地的先驅人物胡文虎、胡文豹所開創的商業王國,從緬甸仰光的小藥材鋪“永安堂”開始,發展到東南亞、中國,並在新加坡上市,業務從報紙擴大到房產、保險、銀行;胡文虎的養女胡仙更把報紙業務的版圖從香港發展至涵蓋全球四大洲——亞洲、美洲、歐洲、澳洲。然而,50年後胡家的新加坡業務易主,胡仙的報業王國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失去。
  胡文虎、文豹兩兄弟誤判新加坡政治局勢的變遷在先,胡仙對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的政治前景,以及對香港《蘋果日報》的出現所引發的傳媒市場轉型的誤判在後,是整個商業王國沒落的兩大關鍵。
  胡仙在97期間因投資房地產嘗到甜頭而集中力失焦,把大量資源投入海外房產,自己又深陷繁瑣的日常運作之中。她的個案反映,位置越高的領袖,越受紛擾的事務纏繞,如果眼光短淺,重心陷入如何理好繁瑣的事務之中,僅僅關注即時的實用性與成效性,最終將導致領袖對關鍵性的變遷掉以輕心,造成抉擇失誤,遺憾一生。
  所以領袖必須超越實用性的學習才算是“學得深”,眼光才深刻,才懂得抉擇。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這句話指出,實用性的學問不但種類繁多,而且繁瑣,盡是在操作層面上學習“怎麼做”的知識;相反的,表面上沒有什麼實用價值的人文涵養工夫,注重於學會把握事物背後的根據,不斷追問事物的核心本質“是什麼”的學問,才能培養領袖的眼光;而人生的問題、世界的問題,本質上都是如何抉擇的問題,不是怎麼做的問題。通過學得深,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匆匆忙忙的要求一個即刻有效的方法來模仿,結果陷於過去的慣性反應,一旦環境產生變化,就會與真實脫節,招徠失敗。

5、定不了
  零八年的金融海嘯之後,報章刊出一則今與昔對比的漫畫,兩行矚目的標題寫著:“以前的清潔工作,被視為沒前途;現在的清潔工作,連博士都搶破頭”;而《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曾2015年作出以下的預測:
  “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到了2015年,會有數以百萬,甚至億萬聰明、受過良好教育、勤勞的人士,需要領取政府的救濟,才能解決吃、住、醫藥的需要。”
這兩則有關當今社會的描繪,和事實已相差不遠。今年年初世界貨幣組織統計的全球失業人數已超過兩億,奄奄一息的實體經濟和全球惡性的競爭,使得中產階級遭到擠壓,湧現大量中低階層,那些無法與時俱進的人很快就被邊緣化,陷入M型化社會結構中掙扎求存的弱勢族群。要在這個汰弱留強的世界保留存在的空間,就要不斷創造價值,具有“定不了”的特質。
要保持“定不了”,就要常常檢視自己所抱住的觀念是否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例如相信憑藉外在的力量,如高的學歷、父母,甚至政府,就可以保障自己的將來。若要活出不斷創造價值的人生,凡事先不要問自己得到什麼,而是不斷自我挑戰,問自己為別人創造了什麼,自己有所貢獻嗎,自己有沒有創造出唯一獨特的價值,才能在變動劇烈的時代中活得精彩。

創造需要什麼?
  明代呂坤《呻吟語·修身》曰:“老不足歎,可歎者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者死而無聞”,表達了唯有創造,才能讓人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古今中外之創造者,皆具有沛然莫之能禦的熱忱和海納百川的領袖魅力,不甘於庸庸碌碌地接受一個公式化的人生,把握住有限的光陰,開創出自己獨特的價值,他們都有“紮得深”和“聚得多”的素質。

6、紮得深
憑《哈利波特》一書,從窮困的單親媽媽變成蜚聲國際的英國作家羅琳(JK Rowling),當應邀在哈佛大學第357屆畢業生典禮上分享她的成功旅程時,引用了羅馬帝國時代的歷史學家普魯塔克(Plutarch)名言:“內在的修煉將改變外面的世界”(What we achieve inwardly will change outer reality),而她所強調的就是她一生對創作那股矢志不移的熱忱和追求。
  “紮得深”的要求是具備追求夢想的熱忱。它讓羅琳戰勝貧窮與對失敗的恐懼,朝自己的理想奮進。
蘋果電腦創辦人兼總裁約伯斯(Steven Jobs)經歷被自己所創辦的公司開除和面對癌症的死亡威脅;但他沒有失去信心,堅持下去的力量來自他的事業,這是他自己真誠熱愛的夢想。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指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明有夢想的熱忱能夠讓人排除干擾,專心一致,釋放巨大的能量,最後摘取成功的果實;而時下的生活,選擇太多,承諾太少,令專注變成一件知易行難之事,特別是有才幹者,更是一心多用,任何機會都不放過,美其名是分散風險,實質則是心馳物外,終將一事難成。

7聚得多
  任何事業,始於一個夢想,成于人心歸向,匯成力量,也敗于人心渙散,導致鳥獸四散。所以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意思是贏得群眾的心,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而要贏得別人的心,則必須為人創造別人嚮往的價值,別人所不喜歡的,則不要勉強。
  易中天《品三國》評當時逐鹿中原的四個人——袁紹、孫權、劉備、曹操,認為四人當中,唯曹操的政治資本最少,袁紹有個龐大的家族作後盾,孫權繼承現成的基業,劉備有漢室後裔的血緣,唯獨曹操除了才幹與企圖心之外,什麼都沒有。但曹操懂得吸納人才,連敵營中的人都設法吸引過來,據說曹操到去世為止,他的核心人才班子共逾百人。他替自己創造出來的,是人和的資本。
  一個人“聚得多”的能量有多大,第一關鍵在於是否自我關注的多,還是關注別人的多;其次是氣度與寬容是否足夠,能否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其三,天下無完人,才德兼備者少有,務實的做法不如學習懂得洞察人性,洞察人心,才能安置每個人於恰當的位置上。
  在高度競爭的社會,情緒往往是破壞“聚得多”能量的禍首。壓力令人繃緊神經,結果容易出情緒,而疏解情緒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科技雖然把人的距離縮短,同時也製造更多產生衝突的機會。另一種破壞來自人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而嘗試控制、要求另一方,如兩性間的相處、領袖與追隨者的相處等,時常都因此而勞燕分飛;只有當情感的關懷和彼此間互相的尊重皆平衡,才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第三種破壞來自面子問題,領袖成功之後,常常因為聽了太多好話、奉承的話而活在假像之中,當過失出現,面子使人不願意坦承過失,承擔責任,結果因小失大,失去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信任,導致人才的流失。

灑脫自在的歸宿
  晚清中興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幫助清朝平定內亂,擁兵30萬,佔有中國半壁江山,在1864年(同治三年)面臨人生一個重大的抉擇。他的部屬幕僚,見清廷有懷疑他功高震主,恐成後患的想法,竭力勸他自立為王,曾國藩深具盛極必衰的識見,知止知足,自削兵權,功成身退,挽回清廷的信任,也換得曾家後代的平安。
  對現實,曾國藩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曾題詩一首:“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指出美譽與譭謗永遠都在成功左右,榮辱、禍福、升沉、得失,不會永遠一成不變,能夠放下對名利得失的執著,才能回歸灑脫自在的生命。這種人生境界的表現,平時要靠“放得低”、“放得開”和“看得透”的素質來孕育。


8、放得低
領袖功成名就之後,容易產生傲慢與偏見,例如美國聯儲局前局長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位長達二十年。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發生之前,一些有遠見的經濟學家已呼籲美國政府即時處理房價泡沫化的問題;然而,長年身居要職的他卻死抱著自由主義的教條,相信市場的無形之手才是最好的導航,等到風暴發生了之後,才承認自己的想法錯誤。
為了防止領袖身居要職過久,被一群想法和自己一樣的人所圍繞住,結果產生盲點,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企業、乃至國家的衰敗,領導歐洲的頂尖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弗蘭克·布朗(Frank Brown)便主張,企業的執行總裁任期不應該超過五年,並舉在2008年金融風暴中倒閉的雷曼兄弟、美國通用汽車為證,這兩家企業的總裁任期可以長逾二十年。
問題在於經過長時間的工作之後,人很容易陷於習慣、習氣的反應之中,產生“自己吃的鹽比別人吃的米多”的心態,頭腦變得陳舊,失去熱忱,變得自滿,甚至傲慢,造成與真實脫節,最後很可能作出一些愚昧無知的行為來。
“放得低”就是讓自己保持開放的胸懷全身心地吸收周邊訊息的心態,避免因為自認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社會經驗與成就,而在聽取意見的時候,把所聽到的,和自己過去的觀念進行比較,並且根據自己的觀點作結論,然後舉證反駁,造成思想的閉塞與老化。
要節制傲慢與偏見的出現,身邊最好有敢於直言的朋友;重新學習如孩童般用心去領會而非過濾別人的話;懂得質疑自己的觀點,從而察覺自己陳舊頭腦的運作;並且專注於個人的強項,不要求自己樣樣都最好最行;與其凡事要求別人,不如讓自己平時養成服務別人的習慣,放下形象,融入別人的世界。

9、放得開
         歲月是一個“+”與“-”互相更疊的旅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道理上我們知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但當我們碰上了,一輩子都活得很苦澀,很多的“早知道”,很多的“不應該”,結果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讓自己活在過去,活在憂鬱之中。
為什麼無法放開,因為習慣於用績效來肯定自我,因此無法接受挫折造成的自我傷痛;也太在乎別人的認同,在過重的自尊背後隱藏著一個脆弱的自我。結果我們儘量讓自己成為千手觀音,讓自己變得重要,弔詭的是,當自己越是覺得自己重要的時候,就越放不開,下場是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而在需要拿出勇氣真誠面對的時候,就過不了關而逃避責任。
放得開才能解開壓力的羅網,當斷則斷,勇於面對。這就需要平時多體會當下的用心,體會人生的過程,並且生活內容具有多元而均衡的重心。伊索寓言裡有個相關的故事:有個農夫臨終的時候告訴三個兒子,說果園裡埋藏一個寶藏,只要努力挖掘就找到。農夫死後三個孩子辛勤地挖掘,整個果園的土地幾乎全被翻開來了,依然找不到寶藏的蹤影。然而,意外的是,因為果園的土地翻松了,園裡的葡萄長得非常肥大飽滿,連連豐收。如果只看重成果,這三個兒子將會活得沮喪放不開,只要一念翻轉,注重過程中自己當下的用心,就能怡然自得。

10、看得透
         有個哲理故事描述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考試前兩天做了個夢,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還夢到自己在下雨天戴了斗笠還打傘。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酒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酒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一五一十和老闆說了一番,酒店老闆笑著回答:“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現實的生活就如故事一般,對同一件事有各種不同的觀點,與其尋找高明之士指點,不如問自己是否看得透,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夠作出準確的判斷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分享過一則有關他和夫人如何抉擇是否入住總理官邸的故事。當照料他的侍從跑了5、60碼,把孩子踢的球撿回來的時候,他向夫人提出的問題是:“我們如果在這裡住上5年,孩子長大時將相信生活必然是這樣的。”兩人因此決定不住官邸。通過一個簡單的生活畫面,李資政把住不住官邸的抉擇和一個深遠的問題——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聯繫起來,這就是一個能看穿枝節,把握關鍵的思考能力。
“看得透”對生活忙碌的人並不容易。超快節奏的生活,人人都要有三頭六臂的能力才能應付紛至遝來的任務與要求。“我已不勝負荷了,常常不由自主地發呆,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是過度勞累者經常有的感覺,大家都得了精神渙散症,精神難集中,極度缺乏耐性,人際關係充滿火藥味,面對問題的時候,常以焦慮取代判斷力,鑽進牛角尖裡頭,結果煩惱是剪不斷理還亂。
要在一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世界具備“看得透”的素質,首先要學習保持身心從容的狀態,才不會那麼容易受感覺影響,從而能夠發現到微妙的關鍵,對事物有整體性的察覺;其次要學習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與分清層次,不鑽牛角尖,不受現實利害左右而變得患得患失,遲疑不決,無法發揮應有的判斷力。

素質才是力量
生活在時下一個無論是自然規律還是人間秩序都已失序的年代,過去的知識和經驗都無法應付接踵而至的變動,改變自己的生活形態,擁抱一個重視內在修煉,不斷放下包袱、不斷解開盲點、不斷釋放能量的生活模式,成為一個自主自強,能憑自己力量思考和有勇氣行動的人,將是自己擁有優質人生最大的力量。
在原始的社會,暴力就是力量;到了十八世紀,英國的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時至今日,我相信素質才是力量,內在的修煉能夠改變世界!
(本文專為“全美世界”305“全美人生”第一屆高級課程學員而作)

比较制造分裂

  年轻的罗拉夹在事业心很重的妈妈和不喜欢她把重心放在娘家的丈夫之间,不知如何是好。她妈妈希望罗拉帮她在直销的平台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为了帮妈妈,她把孩子交给家婆带,与丈夫聚少离多,两口子经常吵架,与丈夫离离合合了三次。
  罗拉的外公本来是地方甚有名望的人士,因为政治的变动导致财产被政府没收。家道中落之后,罗拉觉得娘家被人瞧不起,一些长辈说罗拉是外公投胎转世的,罗拉很相信,并以振兴娘家为己任。她和丈夫是恋爱结婚的,夫家经济条件不错,造成有人说她是因为贪图夫家的富贵才嫁给丈夫的,罗拉认为夫家的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她觉得夫家的人看不起她,所以她在婚后选择疏离夫家,不参与丈夫的家族生意,和妈妈一起在直销的平台上打拼,希望证明给别人看自己是个有本事的人。
为了证明自己,罗拉在孩子出世一个月,就再去读书,五年内一共考取三个大专学位。然而,完成目标之后的罗拉依然还是怕人家看不起她。我于是提醒她问题在于她老爱拿自己来和别人比较,这样的习惯让她只是关注自己,一味要证明自己给别人看,反而让她看不到夫家的人对她的成全,例如她的家婆帮她照顾孩子,她的丈夫给她空间去念书等。因为比较,她制造了分裂,让自己和婆家对立起来,没有好好努力让大家有多一点相处的机会,促进彼此的了解与培养大家的感情,站在丈夫的立场,自然不好受。
罗拉的事业,和她与婆家的关系,因为她的比较之心,形成了冲突的局面。因为对家族所失去的荣耀生起不公平之念,罗拉把心思全放在如何追回家族所失去的尊严上,错将丈夫视为绊脚石,结果伤害了原本可以拥有的幸福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