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時局之中?
從個人的感受說起,收入越來越追不上日益高漲的生活費、教育費和醫療費。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夫妻倆必須同時勤奮工作,也要戰戰兢兢避免自己在沒供完房貸之前失業,尤其是年過四十的中年人。如果家中尚有在求學中的孩子和年紀老邁的父母,財務和精神上的負擔更加沉重,一方面擔心孩子是否跟得上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操心父母的看護與醫療費用。
一翻開報紙或扭開電視,天災一幕幕,人禍一籮籮,仿佛世界末日真的就要來臨。很多社會現象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例如為什麼執世界經濟之牛耳的歐美國家在衰退的時刻,亞洲的房價股市卻風起雲湧?不是說已經全球一體化了嗎,怎麼可能亞洲卻房價股價熱騰騰?和許多做零售的商販談他們的生意如何,大家都搖頭苦笑租金高漲,逛街的人多,消費的人少。
日子越來越不容易過,這是我們對生活共同的感受。但有誰不想充滿信心創造自己的命運,擁有事業有成,體魄健康,社交溫暖,財務自由,心智成長的美好人生?在全球化的今日,個人的際遇和全球化的經濟結構息息相關,必須把視野張開,才知道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世界經濟可以分成四大板塊,大家的命運緊密捆綁在一起——消費國(如歐美)、資源國(如印尼、澳洲、巴西、俄羅斯)、製造國(如中國、印度)、整合國(如新加坡),如圖所示。
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前,作為拉動全球經濟火車頭的消費國家如美國,以奢侈浪費、放心花未來錢的生活模式讓全球經濟蓬勃發展。這個不斷膨脹的生產——消費的風暴所到之處,自然與人力資源都遭到剝削,導致生態與貧富兩極化的危機日益惡化。金融危機使得這一消費風暴慢下速度,盲目的信心驟然間變成恐慌,大家都害怕全球經濟出現大蕭條,或擔心處於半死不活的全球經濟要持續多久才能重見天日。所謂病急亂投醫,多國政府的解救之道離不開大印鈔票,鬆動銀根來刺激消費,然而在實體經濟還沒救起之前,已經讓亞洲多個國家,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股市和房產大冒虛火,通貨膨脹居高不下,高漲的生活費令人吃不消。
動盪的時局嚴重衝擊我們過去信奉的價值觀念。首先是高學歷好工作好生活的神話已經破滅了;其次是中產階級透過工作、儲蓄創富的方式越來越追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避免不了遭受擠壓的困境。在這失序的年代,沒有人能躲過排山倒海而來的挑戰。思維上如果一味把責任推諉于人,向外尋求保障,做事只是依葫蘆畫瓢,怎麼會有行動的勇氣,又怎麼可能實現美好生活的憧憬?
誠然,沒有人擁有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水晶球,個人也無法左右全球局勢的變動,人唯一能夠掌握,值得投資的地方,是為自己制定一個素質開發計畫。
首先,我們需要問的是自己必須具備哪些素質,才能在這個失序動盪的年代活得下去?
1、挨得住
沒有一個領袖不是精力充沛,耐力十足的。
美國首富比爾·蓋茨(Bill Gates)創業前有七年時間,苦練超過10,000小時的時間編寫程式,才奠定他日後脫穎而出的實力;國際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說中小企業僅有百分之一能存活超過十年以上,大多數都因為體力不支而倒下;以專業謀生的人士如醫生,沒有至少十年的苦讀與晨昏顛倒的艱苦磨練,怎麼會有足夠本事贏得病人的信心?市井小民憑技藝或銷售謀生,更是手停口停,如果沒有充沛的精力,如何能夠立足?
總而言之,“挨得住”是人生存下來的必要條件。許多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包括日本、英國、美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都不約而同地出現缺乏學習動力,缺乏工作動力的尼特族(中譯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Training)。這些年輕一代,從小便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過著過度受保護、過於安逸的日子,面對欲望時的反應是“馬上就要被滿足”,面對問題的反應離不開“一切都不是我的問題”、“我感覺不是問題”或“為什麼要我解決問題”,形成意志力萎縮的一族,不敢接受挑戰,不敢許下任何承諾,結果虛度人生。
2、倒不了
如果家中的小孩數學考試考獲滿分,家長在開心之余稱讚孩子聰穎過人,對孩子將來是否能屢敗屢戰,永不放棄,並且力求自我超越,將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這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Carol Dweck)窮三十年的研究結論。她指出,一個人如果相信天賦的聰明才幹是成敗的關鍵,將會視挫折為個人能力的否定,為了避免自尊受到傷害,將會非常抗拒變動帶來的挑戰,結果虛度光陰,許多生命能量都無法開發。
在美國密蘇里州(Missouri)牧場放牧,智商超過愛因斯坦,高達150的克裡斯多夫·蘭根(Christopher Langan)的際遇,就是卡羅爾(Carol Dweck)研究結論最好的見證。年青時候的蘭根念了兩所大學,第一次因為母親沒有在限期內呈交家庭收入證明,導致獎學金被中止,結果憤而退學,第二次則因為要求更換班級不被接納,從此他一生與大學教育緣慳一面。過重的自尊和過於脆弱的自我令他無法接受挫敗。
曾國藩說過“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可謂一針見血,許多才智過人之士都超越不了視成敗為自我肯定或否定的標準。然而,經得起挫敗,潛能才能得到開發。當代中國的偉大政治領袖鄧小平要不是經歷過三起三落的生命提煉,那來巨大的能量領導中國走出中國獨特的現代化崛起之路?
真正倒不了的人生命具有強大的反彈力,不把成敗與自尊畫上等號關係,只問自己是否已經盡力,因此不會因為挫敗而心情憂鬱,最後甚至精神分裂。
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喬治·維蘭特(George Vaillant)主持的一項跨時七十年,追蹤哈佛大學畢業生一生浮沉的研究報告便發現,在268名於1942至1945年畢業的畢業生當中,有三分之一到了五十歲左右,便患有精神病。報告描述了其中一位出生于富有家庭的醫生,經歷三次婚姻的失敗,結果在53歲便自殺身亡。
為什麼一般人在經歷感情、婚姻、事業的挫折後無法再站起來?關鍵在於常人總是抗拒波折的發生,然後把心思放在要求現實來遷就自己的想法上,造成情緒波動難平,很多的埋怨與怪責,最後用情緒來干涉事實。這只會製造更多的衝突,自己覺得孤立委屈,心無法靜下來,感覺壓力無邊,日子一久,心就變得越來越遲鈍,應對變動的能力與自信心逐漸萎縮,行為便越來越逃避,心情抑鬱,對未來產生許多莫名的恐懼,最後自己倒下。
倒不了的素質必須從小開發,體會成果與努力的關係,趁年輕的時候多點經歷挫敗,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超越”的體會,都有助於開發生命的反彈力。誰沒有與生俱來的局限?我們後天的生活環境,也在我們生命中帶來局限。能夠坦然面對自我的局限,不在虛假形象底下做人,才能走出局限,即使不幸倒下,也不會因為害怕挫敗而從此深埋生命中蘊藏的能量。
如何才能活得精彩?
活得下去只是一種基本的求生意志。然而,人之所以為人,還要求活得更好,活得精彩。要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頭覺得自己有積極發揮,自我主宰的空間,擺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慨歎,必須具備洞察先機,眼光深刻,不斷創造價值的能力,也就是“動得快”、“學得深”和“定不了”的素質。
3、動得快
這是一個完全無法依賴過去的知識與經驗來解決當下諸多問題的時代,包括恐怖主義、生態危機、資源枯竭、經濟大衰退等問題。
《黃帝內經》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不要等到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才來臨渴掘井,而是能夠洞察先機,防患於未然,才是真正“動得快”的表現。
“動得快”不是掌握預測未來的方法,無論是專家的分析還是市場調研,常常都是計畫跟不上變化。
孟加拉籍的尤諾斯(Muhammad Yunus)看到在赤貧線上掙扎的農村,擺脫貧窮的關鍵僅僅是必須有人願意提供微額的信貸給以承擔力強的婦女,結果開發了一個被銀行家視為高風險,無利可圖的龐大微信貸市場,並且因此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為什麼只有尤諾斯看到,而眼光老到,經驗豐富的銀行家卻忽視?因為他沒有銀行家受困于過去觀念的包袱。
尤諾斯的例子透露,人無法動得快的關鍵在於我們時常被自身的感覺與觀念封鎖。我們總是活在過去,面對當下的經驗,時常不加思索地在過去的記憶中進行自由聯想,跟著隨之生起的感覺迅速作出判斷和反應,結果受限於過去的經歷,每當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便產生很多的“不可能”和永無休止的嘮叨,最後坐失良機,自怨自艾。
4、學得深
叱吒新馬兩地的先驅人物胡文虎、胡文豹所開創的商業王國,從緬甸仰光的小藥材鋪“永安堂”開始,發展到東南亞、中國,並在新加坡上市,業務從報紙擴大到房產、保險、銀行;胡文虎的養女胡仙更把報紙業務的版圖從香港發展至涵蓋全球四大洲——亞洲、美洲、歐洲、澳洲。然而,50年後胡家的新加坡業務易主,胡仙的報業王國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失去。
胡文虎、文豹兩兄弟誤判新加坡政治局勢的變遷在先,胡仙對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的政治前景,以及對香港《蘋果日報》的出現所引發的傳媒市場轉型的誤判在後,是整個商業王國沒落的兩大關鍵。
胡仙在97期間因投資房地產嘗到甜頭而集中力失焦,把大量資源投入海外房產,自己又深陷繁瑣的日常運作之中。她的個案反映,位置越高的領袖,越受紛擾的事務纏繞,如果眼光短淺,重心陷入如何理好繁瑣的事務之中,僅僅關注即時的實用性與成效性,最終將導致領袖對關鍵性的變遷掉以輕心,造成抉擇失誤,遺憾一生。
所以領袖必須超越實用性的學習才算是“學得深”,眼光才深刻,才懂得抉擇。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這句話指出,實用性的學問不但種類繁多,而且繁瑣,盡是在操作層面上學習“怎麼做”的知識;相反的,表面上沒有什麼實用價值的人文涵養工夫,注重於學會把握事物背後的根據,不斷追問事物的核心本質“是什麼”的學問,才能培養領袖的眼光;而人生的問題、世界的問題,本質上都是如何抉擇的問題,不是怎麼做的問題。通過學得深,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匆匆忙忙的要求一個即刻有效的方法來模仿,結果陷於過去的慣性反應,一旦環境產生變化,就會與真實脫節,招徠失敗。
5、定不了
零八年的金融海嘯之後,報章刊出一則今與昔對比的漫畫,兩行矚目的標題寫著:“以前的清潔工作,被視為沒前途;現在的清潔工作,連博士都搶破頭”;而《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曾對2015年作出以下的預測:
“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到了2015年,會有數以百萬,甚至億萬聰明、受過良好教育、勤勞的人士,需要領取政府的救濟,才能解決吃、住、醫藥的需要。”
這兩則有關當今社會的描繪,和事實已相差不遠。今年年初世界貨幣組織統計的全球失業人數已超過兩億,奄奄一息的實體經濟和全球惡性的競爭,使得中產階級遭到擠壓,湧現大量中低階層,那些無法與時俱進的人很快就被邊緣化,陷入M型化社會結構中掙扎求存的弱勢族群。要在這個汰弱留強的世界保留存在的空間,就要不斷創造價值,具有“定不了”的特質。
要保持“定不了”,就要常常檢視自己所抱住的觀念是否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例如相信憑藉外在的力量,如高的學歷、父母,甚至政府,就可以保障自己的將來。若要活出不斷創造價值的人生,凡事先不要問自己得到什麼,而是不斷自我挑戰,問自己為別人創造了什麼,自己有所貢獻嗎,自己有沒有創造出唯一獨特的價值,才能在變動劇烈的時代中活得精彩。
創造需要什麼?
明代呂坤《呻吟語·修身》曰:“老不足歎,可歎者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者死而無聞”,表達了唯有創造,才能讓人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古今中外之創造者,皆具有沛然莫之能禦的熱忱和海納百川的領袖魅力,不甘於庸庸碌碌地接受一個公式化的人生,把握住有限的光陰,開創出自己獨特的價值,他們都有“紮得深”和“聚得多”的素質。
6、紮得深
憑《哈利波特》一書,從窮困的單親媽媽變成蜚聲國際的英國作家羅琳(JK Rowling),當應邀在哈佛大學第357屆畢業生典禮上分享她的成功旅程時,引用了羅馬帝國時代的歷史學家普魯塔克(Plutarch)名言:“內在的修煉將改變外面的世界”(What we achieve inwardly will change outer reality),而她所強調的就是她一生對創作那股矢志不移的熱忱和追求。
“紮得深”的要求是具備追求夢想的熱忱。它讓羅琳戰勝貧窮與對失敗的恐懼,朝自己的理想奮進。
蘋果電腦創辦人兼總裁約伯斯(Steven Jobs)經歷被自己所創辦的公司開除和面對癌症的死亡威脅;但他沒有失去信心,堅持下去的力量來自他的事業,這是他自己真誠熱愛的夢想。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指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明有夢想的熱忱能夠讓人排除干擾,專心一致,釋放巨大的能量,最後摘取成功的果實;而時下的生活,選擇太多,承諾太少,令專注變成一件知易行難之事,特別是有才幹者,更是一心多用,任何機會都不放過,美其名是分散風險,實質則是心馳物外,終將一事難成。
7、聚得多
任何事業,始於一個夢想,成于人心歸向,匯成力量,也敗于人心渙散,導致鳥獸四散。所以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意思是贏得群眾的心,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而要贏得別人的心,則必須為人創造別人嚮往的價值,別人所不喜歡的,則不要勉強。
易中天《品三國》評當時逐鹿中原的四個人——袁紹、孫權、劉備、曹操,認為四人當中,唯曹操的政治資本最少,袁紹有個龐大的家族作後盾,孫權繼承現成的基業,劉備有漢室後裔的血緣,唯獨曹操除了才幹與企圖心之外,什麼都沒有。但曹操懂得吸納人才,連敵營中的人都設法吸引過來,據說曹操到去世為止,他的核心人才班子共逾百人。他替自己創造出來的,是人和的資本。
一個人“聚得多”的能量有多大,第一關鍵在於是否自我關注的多,還是關注別人的多;其次是氣度與寬容是否足夠,能否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其三,天下無完人,才德兼備者少有,務實的做法不如學習懂得洞察人性,洞察人心,才能安置每個人於恰當的位置上。
在高度競爭的社會,情緒往往是破壞“聚得多”能量的禍首。壓力令人繃緊神經,結果容易出情緒,而疏解情緒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科技雖然把人的距離縮短,同時也製造更多產生衝突的機會。另一種破壞來自人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而嘗試控制、要求另一方,如兩性間的相處、領袖與追隨者的相處等,時常都因此而勞燕分飛;只有當情感的關懷和彼此間互相的尊重皆平衡,才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第三種破壞來自面子問題,領袖成功之後,常常因為聽了太多好話、奉承的話而活在假像之中,當過失出現,面子使人不願意坦承過失,承擔責任,結果因小失大,失去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信任,導致人才的流失。
灑脫自在的歸宿
晚清中興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幫助清朝平定內亂,擁兵30萬,佔有中國半壁江山,在1864年(同治三年)面臨人生一個重大的抉擇。他的部屬幕僚,見清廷有懷疑他功高震主,恐成後患的想法,竭力勸他自立為王,曾國藩深具盛極必衰的識見,知止知足,自削兵權,功成身退,挽回清廷的信任,也換得曾家後代的平安。
對現實,曾國藩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曾題詩一首:“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指出美譽與譭謗永遠都在成功左右,榮辱、禍福、升沉、得失,不會永遠一成不變,能夠放下對名利得失的執著,才能回歸灑脫自在的生命。這種人生境界的表現,平時要靠“放得低”、“放得開”和“看得透”的素質來孕育。
8、放得低
領袖功成名就之後,容易產生傲慢與偏見,例如美國聯儲局前局長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位長達二十年。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發生之前,一些有遠見的經濟學家已呼籲美國政府即時處理房價泡沫化的問題;然而,長年身居要職的他卻死抱著自由主義的教條,相信市場的無形之手才是最好的導航,等到風暴發生了之後,才承認自己的想法錯誤。
為了防止領袖身居要職過久,被一群想法和自己一樣的人所圍繞住,結果產生盲點,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企業、乃至國家的衰敗,領導歐洲的頂尖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弗蘭克·布朗(Frank Brown)便主張,企業的執行總裁任期不應該超過五年,並舉在2008年金融風暴中倒閉的雷曼兄弟、美國通用汽車為證,這兩家企業的總裁任期可以長逾二十年。
問題在於經過長時間的工作之後,人很容易陷於習慣、習氣的反應之中,產生“自己吃的鹽比別人吃的米多”的心態,頭腦變得陳舊,失去熱忱,變得自滿,甚至傲慢,造成與真實脫節,最後很可能作出一些愚昧無知的行為來。
“放得低”就是讓自己保持開放的胸懷,全身心地吸收周邊訊息的心態,避免因為自認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社會經驗與成就,而在聽取意見的時候,把所聽到的,和自己過去的觀念進行比較,並且根據自己的觀點作結論,然後舉證反駁,造成思想的閉塞與老化。
要節制傲慢與偏見的出現,身邊最好有敢於直言的朋友;重新學習如孩童般用心去領會而非過濾別人的話;懂得質疑自己的觀點,從而察覺自己陳舊頭腦的運作;並且專注於個人的強項,不要求自己樣樣都最好最行;與其凡事要求別人,不如讓自己平時養成服務別人的習慣,放下形象,融入別人的世界。
9、放得開
歲月是一個“+”與“-”互相更疊的旅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道理上我們知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但當我們碰上了,一輩子都活得很苦澀,很多的“早知道”,很多的“不應該”,結果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讓自己活在過去,活在憂鬱之中。
為什麼無法放開,因為習慣於用績效來肯定自我,因此無法接受挫折造成的自我傷痛;也太在乎別人的認同,在過重的自尊背後隱藏著一個脆弱的自我。結果我們儘量讓自己成為千手觀音,讓自己變得重要,弔詭的是,當自己越是覺得自己重要的時候,就越放不開,下場是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而在需要拿出勇氣真誠面對的時候,就過不了關而逃避責任。
放得開才能解開壓力的羅網,當斷則斷,勇於面對。這就需要平時多體會當下的用心,體會人生的過程,並且生活內容具有多元而均衡的重心。伊索寓言裡有個相關的故事:有個農夫臨終的時候告訴三個兒子,說果園裡埋藏一個寶藏,只要努力挖掘就找到。農夫死後三個孩子辛勤地挖掘,整個果園的土地幾乎全被翻開來了,依然找不到寶藏的蹤影。然而,意外的是,因為果園的土地翻松了,園裡的葡萄長得非常肥大飽滿,連連豐收。如果只看重成果,這三個兒子將會活得沮喪放不開,只要一念翻轉,注重過程中自己當下的用心,就能怡然自得。
10、看得透
有個哲理故事描述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考試前兩天做了個夢,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還夢到自己在下雨天戴了斗笠還打傘。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酒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酒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一五一十和老闆說了一番,酒店老闆笑著回答:“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現實的生活就如故事一般,對同一件事有各種不同的觀點,與其尋找高明之士指點,不如問自己是否看得透,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夠作出準確的判斷?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分享過一則有關他和夫人如何抉擇是否入住總理官邸的故事。當照料他的侍從跑了5、60碼,把孩子踢的球撿回來的時候,他向夫人提出的問題是:“我們如果在這裡住上5年,孩子長大時將相信生活必然是這樣的。”兩人因此決定不住官邸。通過一個簡單的生活畫面,李資政把住不住官邸的抉擇和一個深遠的問題——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聯繫起來,這就是一個能看穿枝節,把握關鍵的思考能力。
“看得透”對生活忙碌的人並不容易。超快節奏的生活,人人都要有三頭六臂的能力才能應付紛至遝來的任務與要求。“我已不勝負荷了,常常不由自主地發呆,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是過度勞累者經常有的感覺,大家都得了精神渙散症,精神難集中,極度缺乏耐性,人際關係充滿火藥味,面對問題的時候,常以焦慮取代判斷力,鑽進牛角尖裡頭,結果煩惱是剪不斷理還亂。
要在一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世界具備“看得透”的素質,首先要學習保持身心從容的狀態,才不會那麼容易受感覺影響,從而能夠發現到微妙的關鍵,對事物有整體性的察覺;其次要學習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與分清層次,不鑽牛角尖,不受現實利害左右而變得患得患失,遲疑不決,無法發揮應有的判斷力。
素質才是力量
生活在時下一個無論是自然規律還是人間秩序都已失序的年代,過去的知識和經驗都無法應付接踵而至的變動,改變自己的生活形態,擁抱一個重視內在修煉,不斷放下包袱、不斷解開盲點、不斷釋放能量的生活模式,成為一個自主自強,能憑自己力量思考和有勇氣行動的人,將是自己擁有優質人生最大的力量。
在原始的社會,暴力就是力量;到了十八世紀,英國的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時至今日,我相信素質才是力量,內在的修煉能夠改變世界!
(本文專為“全美世界”305“全美人生”第一屆高級課程學員而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