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4, 2012

如何寻找解惑的契机?


  小燕因为爸爸说了两次“你连高中都考不上,还能读大学吗?”而影响了自己的自信。她虽然有个好的婚姻和工作,但做事没有全力以赴,很容易因别人说的话而反击别人,不考虑别人舒不舒服。
唸小学的时候,小燕的成绩总在前三名,令爸爸很满意。到了中学因为贪玩,竞争也比较剧烈,成绩稍微逊色一点,但还是能够保持在前八名以内。初三考试因为距离高中公费生录取线仅差八分,爸爸不愿意缴交额外的四千元费用,结果只能读中专。爸爸以“你连高中都考不上,还能读大学吗”作为拒绝小燕的理由。
唸中专的时候,爸爸本来同意,如果小燕的成绩好,以后会支持她唸大学。但第二年爸爸就以同样的理由改变了看法,要她去找份工作做。
相比之下,比小燕小九岁的弟弟所受到的打击更大了。聪明的弟弟不怎么用功读书,就考上了高中,在唸高二的时候,弟弟一边读书一边做与电脑有关的小生意,业绩还高达十几万的人民币。爸爸以"学习重要",就和老师联手卡住了弟弟的创业梦。深受打击的弟弟想过要自杀,最后无心学习辍学了,日子过得如同行尸走肉般,过一天算一天。
小燕说她的爸爸只读完小学,而妈妈仅仅唸了二十一天的夜校。但是妈妈很了不起,竟然识很多字,还会理账,也懂得感受孩子的心,公平对待自己和弟弟。
当小燕在叙说自己的经历、弟弟的遭遇,以及妈妈的故事时,焦点是放在自己被爸爸说了两次的打击上面的。我问小燕:“你被爸爸说了一句就受伤了,如果换成是你,面对激情被爸爸浇灭,你会怎样?”
“那我肯定疯掉!”小燕不假思索地回应。
小燕所言的背后,道理显然。当人孤立思考问题,只抓一个点来放大的时候,很容易就钻入牛角尖里出不来与人相处容易小题大做,让关系紧张;遇上挫折则很容易泄气得忧郁症。我们都有机会听到一些自己认为很受伤害的话,难道就因此而失去自信,放弃努力了吗?
从整体来看问题,小燕爸爸的抉择有时代观念的束缚,资源欠缺的限制,因此手头上的钱需要谨慎使用。她的母亲超越环境所限,证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只要肯努力,人可以弥补过去的遗憾,尤其是现在的年代,机遇比过去多,真本事比文凭来得重要。
过去小燕心眼窄,无法从母亲的际遇中得到正面的启发,也看不到自己其实比弟弟幸运得多,有机会到异乡开拓新的人生,因此没有好好把握眼前的机遇,认真把本事学好,在事业上更上层楼,从中还可以激励到弟弟,从挫败感中走出来。
人的心眼如果无障碍,就能够在身边找到解惑的契机。

Friday, December 7, 2012

别与幸福擦肩而过


  美蒂哽咽地叙述自己“爱别离,怨憎会”的遭遇-疼她的阿嫲在她念小学的时候去世了;关心她的父亲也在两年前中风不能说话;现在老公又坚持要离婚,人生真的很无奈。
  她说结婚已六年多,两个人刚开始的时候是一起从事保险业务。因为美蒂说话直接,不够圆融,老公觉得大家一起工作反而碍手碍脚,就建议她不如在家带好三个孩子算了。
  没有和丈夫一起做事之后,美蒂重返自己原本的看护工作,但她好想知道丈夫在外工作的情形。然而,丈夫在外头做事的时候并不希望老婆老是打电话烦他,美蒂于是要求一整天都没有见面的老公回家之后能够和她多点心灵的沟通,而老公却认为忙了一天回家已经够累了,如果还要向老婆交待自己在外面的行踪,压力实在令人受不了。双方拉锯久了老公决定要离婚。
  美蒂告诉我因为她需要上班的缘故,晚上只是查看一下孩子是否有完成功课,至于孩子生活起居上的照料,全由女佣来负责,她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用心度不够。美蒂的家公家婆住在附近,平时都是他们过来看看孙子,晚上才离开,因此美蒂觉得她没有带孩子过去探访老人家的需要。
  我问美蒂她的丈夫以及公婆是否对她有意见。她说老公在家较沉默,如有什么问题,都要她自己去发现。至于公婆,她则没有察觉到公婆对她作为长媳有什么看法。在日常的生活里,美蒂也没想过要积极安排一家人一起用餐,增进情谊,连周末日老公也是在外用餐的多。
美蒂虽已为人妻子和母亲数年,其实还没有脱离少女的心态—只会茫然地工作,小孩由佣人照顾,回家要老公疼,生活不懂得主动付出,用心去营造一个有情趣和富有生机的家庭氛围,心里如有任何不满就直接表达出来,不懂得别人到底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老公回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心思自然向外跑;妻子变成半个女儿,还不时在耳边好像小蜜蜂不停地嗡嗡响,倒不如离婚耳根好清静一些。作为妻子的一方,因为爱里头藏有依赖,面对离婚时心里自然惶惶不安。
公主型的职业女性虽然有了一纸婚约,生了孩子,但只会工作,不懂得生活,当自己忘记了蜕变成懂得用心付出的妻子与母亲的时候,就有可能与幸福擦肩而过。

Thursday, November 29, 2012

点石成金的奥秘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这句话在小英身上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小英的妈妈一共有六个孩子,妈妈怀着她的时候,以为会生个儿子,因此特别吃了许多补品,怎料到出来的却是个女儿。
  在农村里成长的小英,从小需要帮忙做家务,包括煮饭、耕田和放牛。念小学的时候,小英的大姐已经外出谋生,二姐嘴甜不用做家务,整天可以画画,外出远足时妈妈会给钱让她花费,而小英家务如果做得不好,就要挨骂挨打,远足只能向疼她的阿嫲要点零用钱。
  “同样是妈妈生的,为什么妈妈对我如此不好?”小时候的小英常因此而感到愤慨,还曾经想过不如死了算。幸好有阿嫲疼!小英回忆有一次阿嫲夜里肚子痛,她急忙外出去找爸爸,结果给狗追,还掉到粪坑里去的遭遇。因为家里呆不下去,小英于是不顾母亲的反对,年纪轻轻就外出学一技之长。
  工作后的小英会给妈妈钱,二姐则是没钱就向妈妈要。现在父母都由小英照顾,姐妹们则时常向她借钱,借了却不会偿还。小英觉得生活虽然辛苦,但她从不缺钱,要钱钱就来,到现在都是这样。
  秘密在于妈妈从小给小英锻炼所养成的习惯-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有目标自己就扛起责任,朝目标勤奋努力。相反的,小英的姐姐因为得宠而形成依赖,长大后没钱也只会跟家里的人要。
  小英的经历宛如吕洞宾点石成金的故事-吕洞宾的手指可以把石子变成金子。小英从妈妈那里得到了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小英的姐姐只能够在金子用完之后继续向别人要多一粒金子。

Friday, November 16, 2012

先入为主令你陷入无奈与遗憾中


  莲姐夹在照顾爸爸和丈夫之间,不知如何是好,很苦恼。
  丈夫在外地工作,自己留在老家和爸爸,还有一个妹妹住在一起,两个哥哥也在外地做事。
莲姐的妹妹因为是老幺,深得爸妈疼爱,因此比较刁蛮任性。妹妹尚未出嫁时有很多男朋友,莲姐很担心她会行差踏错。当妹妹和自己喜欢的男友闹翻赌气而告诉莲姐她想嫁人的时候,莲姐和丈夫就迫不及待地支持妹妹嫁给一个她其实并不喜欢的丈夫,一年之后莲姐才弄清真相,可惜米已成炊。妹妹结婚两年后丈夫就去世了。妹妹搬回来住每当觉得委屈时,爸爸就会怪莲姐,说妹妹不幸福是她造成的。
活在先入为主的世界里的人,常常自导自演,陷入许多的无奈与遗憾之中。
妹妹的不幸虽然不是莲姐造成的,但是妈妈临终时曾嘱咐她要好好照顾妹妹,因此莲姐始终无法释怀心中的遗憾。同样的思考特质也让莲姐陷入无奈之中,不知道该留在老家照顾爸爸好,还是该与丈夫一起以便可以照顾丈夫。“每个人只能有一对父母”的想法老是盘踞在莲姐的脑海中。然而,莲姐从没想过和丈夫好好地分享自己,然后听听丈夫的心声。她也没有意识到她还可以开放地和兄弟姐妹一起探讨大家可以如何互相配合,彼此支援的问题。
自我困扰,然后孤军作战,让莲姐的心无法安定。最后莲姐选择以“听天由命”来安慰自己,生命力日益消磨,人生经常困于“不知如何是好”的杂乱思绪之中,犹如被胶黏住的蜻蜓,欲飞乏力。

Thursday, November 8, 2012

委屈是自己添加的


  马太嫁进马家已几十年,和公公的相处一直无法改善关系,最近还觉得马家的人都团结起来防范她,心里觉得很委屈,也感到很愤慨。
  马先生的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女儿。他后来和马太自由恋爱,大家交往了十几年,但是马太却不敢嫁给他,阻力在于马太知道未来的公公很专制,很难相处。在娘家,马太得到妈妈百般的疼爱。妈妈认为女儿未嫁前父母应尽力去关爱她们,因为嫁人之后就很难得到公婆相等的对待。由于妈妈希望在离开人世之前能够看到她有个好的归宿,马太最后才鼓起勇气结婚。
马太的大伯一早就表态不愿意和难相处的爸爸一起生活。基于同情老人家没有儿女照料,马太告诉丈夫她愿意尝试和公公一起生活。然而,过了几十年,马太觉得公公对她的态度还是那么不好,例如她买好的水果孝敬公公,老人家会嫌她干嘛买这么贵的水果。今年家婆去世了,临终前交代由马太的继女继承名下的房子。马太认为法律程序上应该先把房子给她的丈夫,然后才由丈夫给他的女儿。当实际的做法是直接把房子转给马太的继女时,马太觉得受了很大的伤害,认为夫家的人都团结起来对付她,懊恼自己为什么如此惹人讨厌。
这些年能够捱过来,马太说是宗教的信仰给了她力量,要她包容。但她有时会想:“难道对方不会自我反省吗?”
我问马太,她的先生对于房子转名有什么反应。她告诉我先生挺她,建议和她搬出来住,是马太自己不愿意,觉得这样子老人家太可怜了。
“想要改变家公对自己的态度”这一点的野心让马太解不开自己的委屈。“你原初的立场只是愿意尝试住在一起而不是去改变你家公的”,我提醒马太,“你改变了想法,造成你无法忠于自己对老人那点怜悯之情,结果做AA,自添烦恼。”
“因为对先生的家庭一开始就有戒备之心,所以你也不敢百分百对老公投放你全部的感情”。
“可能吧!”马太回应。
当人运用理智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产生防备是自然的反应。然而,防备只会让自己觉得处处受到局限,只能被动地反应,不自觉地就活在紧张的情绪中。
“从这件事你可以看到老公爱护你的心,你应该把你对他半开半闭的心打开来,同时好好发挥自己强大的忍耐力去积极建立自己的事业”,我鼓励马太。
生活的世界扩大了,生命中即使有一个缺角,人依然承受得起;相处中出现的委屈感,因为心量够大而能够承载,减少了自己缩在狭隘的角落自怨自艾,疑神疑鬼,无意间殃及池鱼,最终破坏自己可以创造的幸福。
马太因为多年都无法改变家公对自己的态度,让委屈感影响到夫妻的感情,完全没有觉察到委屈感其实是她自己无意间添加的,她因此也就拥有把委屈感化成幸福感的自由。

Wednesday, October 31, 2012

别活在一厢情愿的无奈中


  玉花很少时间睡觉,睡眠质量也不好,长年下来,令她的记忆力变差,气色苍白,说话没有力气。
  玉花的生活离不开“忙与茫”。父母亲在世的时候,她需要兼顾父母和自己的家庭。父母亲去世后,她心里的包袱反而更重-丈夫多年没有工作,终日沉迷炒股,老是发梦有朝一日炒股会发达,让家人可以过享福的日子。玉花说这样的日子不知道哪一天会出现,但眼前每一天都要钱开饭,所以玉花只好独自苦撑。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真实的情况,玉花伪装快乐,把自己密封起来,连睡得不够的时候,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承认。
  玉花的丈夫有如守株待兔的主角,曾经在股市上尝到甜头,从此就放弃工作,等待幸运之神再次眷顾。玉花说她越来越认命,丈夫欠下的债由她来扛,丈夫用来炒股的钱有的是她给的,有的是丈夫向朋友借来的,当丈夫无法还的时候就由她承担下来。
  我问玉花,丈夫炒股赚到钱的时候,她有没有和丈夫要钱。玉花回答说她相信自食其力,所以没有跟丈夫要,而丈夫的钱最后是一个人乱花掉的。于是我问她,如果她相信自食其力,为什么不做得彻底,还要这个老公做什么?
  玉花回答说她爱老公。她说如果有人刺她丈夫一刀,她甚至愿意替丈夫挡下;但接着她又说自己可能真的很累了,替丈夫挨刀顺便也让自己解脱。
  看不到希望的爱,让玉花很拉扯,很矛盾。她的累,除了长期操劳过度体力透支,也包含精神上因为没有出路而内心乏力,所以玉花越来越不想和丈夫说话。我问玉花在她的字典里头什么叫着爱,她的回答是:“包容、忍耐,和喜欢对方所喜欢的”。然而,玉花事实上的表现却是对丈夫近乎彻底的绝望。
  《六祖坛经》有句偈子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玉花被一些不消化的观念给框死了,结果六神无主,生命力有如风中残烛,随时熄灭。我建议玉花,她如果对丈夫真的还有一点不舍之情,不妨向丈夫建议,经济上请丈夫独立,借此机会让双方接受考验。
  抽象的爱需要通过真实的考验来验证,人才不会活在一厢情愿的无奈之中。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是谁作弄自己?


  维妮哽咽着叙述自己的过去。
她的家族除了父亲之外,都很富有。父亲本来有两个地摊生意,却被表哥搞砸了。表哥除了拿地摊的钱,还非法售卖受管制的咳药水,结果拖累维妮的爸爸,必须把所有积蓄拿来换取自己生命的自由。生意做不下去了,爸爸只好带着维妮到外婆家住,从此维妮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维妮读的学校设备简陋,还被表兄妹们嘲笑说穷人只能读穷校。饱尝被人瞧不起的滋味,维妮从小就告诉自己要争气,读书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学生。长大后工作,维妮告诉自己要努力,有朝一日做老板,吐气扬眉给过去曾经欺负自己的人看。
然而,命运似乎三番两次作弄维妮。
维妮的第一份工作,老板对她的努力视若无睹,只给她微薄的报酬。维妮告诉自己,自己虽然穷,但是不要跟别人开口要。后来因为身体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维妮才被逼转换公司,成为导游。维妮慨叹老板在失去她之后才发现她的好处-她一个人可以顶三个人的工作量。但是好马不吃回头草,老板虽然叫她回巢,却被维妮拒绝了。
维妮的第二份工作,最后也是满腹委屈,带着伤离开的。老板的女儿和她一起共事,但关系不佳。曾经有一次,维妮主动与老板女儿打招呼,对方不理不睬,过后维妮就不敢主动了。老板的女儿因此而认为维妮很高傲,还嫉妒她受团友欢迎,并且把她关起来打一顿。从小没有被父母、老师打过的维妮最后黯然离开。
吃了很多苦的维妮带着自怜的口吻不断说她要帮助穷人,要创业做老板,要成功,同时又喋喋不休地回溯过去
本来吃过苦的人意志力比较强,加上勤奋,为创业打造了基本条件。然而,老是活在过去的维妮,思想上不断舔着过去的伤疤,就被自我关注所蒙闭了,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为别人而活着,内心充满紧张的情绪与很多脱离真实的想象,还用道德的教条来伪装脆弱的自我-不是自我美化,就是自我设限,让自己活得很压抑也很辛苦。
要实现梦想,需要似火的豪情壮志,再痛再苦,不气不馁;经历风吹雨打,无怨无悔。维妮做不到,因为她没有觉察到她被自己的思想所愚弄,如果继续这样活在过去的伤痛中,作弄维妮的将是她自己而不是命运了。

Monday, October 15, 2012

面临困境的时候不能自我孤立


  阿豪有个非常爱护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妻子也是一名贤妻良母。为了报答父母,年轻的阿豪以为努力多赚点钱,让亲人的日子过得更加好,就是最大的孝顺。通过勤奋的工作,赏识阿豪的上司让阿豪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唸完大学。拿了大学文凭之后,阿豪换了几份工作,薪水也就逐步增加。然而,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工作的要求随着高薪也越来越高,最后阿豪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只好把工作辞掉,回家疗伤。
  从职场败下阵来的阿豪处于忧郁症的边缘。他害怕人多的地方,很容易紧张,会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阿豪后来察觉到,自己之所以生病,源于自己过重而且脆弱的自尊心,把事情做不好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这种糗事又不能够跟亲人说,以免让他们操心。就这样不知不觉地,阿豪活在一个自我孤立的世界,自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进而由孤立产生莫名的恐惧。
人生有谁没有经历过挫败?长年生活在一个每天被不断提醒要拼命竞争,要赢得第一的社会环境,人无形中会被得失成败的枷锁牢牢套住。只因为输不起,就要活得像仓鼠跑滚轮一样,不能停下来喘口气;万一不幸败下阵来,就再也没有反弹力重新来过,最后沦为啃老一族。
难得人间有爱。有亲人的谅解、鼓励以及朋友的推动,阿豪鼓起了勇气进入学习的圈子,克服必须挤巴士的恐惧,也克服了必须与人分享与交流的不安,最后由被动变得主动,透过与亲人肢体上的拥抱直接感受生命的能量,让阿豪走出阴霾。
诚然,情是疗伤的圣药。但它需要受伤者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不要自我孤立,努力张开双手;它也需要关心者把道理搁下,让爱透过人与人肢体的拥抱把收紧的心重新松开,身心才能沐浴在爱的暖流中

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闷气生久了造成封闭


  身材高挑瘦削的志玲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出色的造型师,但却很懊恼自己的表现为什么老是不够好。
志玲在家中排行老二,父母务农,从小放假时都要帮忙农事。她说父亲老爱批评她,常对她冷嘲热讽。例如有一次她肚子饿了,没有等父母亲就自己先吃饭,结果惹来父亲一顿严厉的责骂。对比之下,志玲觉得有一位高中老师,比父母亲还要关心她,曾经主动告诉她,如果有困难需要用钱,可以找老师帮忙。
我问志玲,当年她自己先吃饭结果挨骂之事,当时有没有及时告诉妈妈。志玲回答说没有,妈妈是几年之后才知道这件事的。志玲也补充:有位命理老师曾经指出她的父亲对这个女儿的态度不好,老爱对她嫌东嫌西。当时志玲的父亲听了默不出声,事后志玲发现,父亲言语上对自己的打压在一段时间里减少了。
从志玲父亲听了命理老师的话之后,在行为上有所调整,看得出她的父亲并不是不爱她的。问题在于他与志玲说话的方式与语气,习惯久了就成自然,不容易改变。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偏偏志玲老爱回忆过去父亲对自己的诸多挑剔,结果无法放开怀抱去接纳父亲习惯成自然的作风。
其实志玲也一样,思维特质也是由习惯养成的。小时候志玲遇到不开心的事,习惯把情绪憋在心里头,自己生闷气,久了就形成一种封闭-爱钻牛角尖,也很在意自己。结果无法活出自己,被身边人的评价牢牢绑住,稍动一下只要被人说两句就会死火,烦恼因而挥之不去。
最后我告诉志玲,她在造型设计上无法突破,和她无法活出自己,感受能力受到抑制有关。无论是为了再圆亲情,还是为了自己在事业上能够更上一层楼,志玲需要觉察到自由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她要与父亲来一次破冰之旅,让藏在心里很久很深的抱怨释放。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从教育到教养-教改落实的关键


教育部长王瑞杰刚宣布:即日起取消中学成绩等级制,以及后年取消奖励计划总蓝图Masterplan of Awards)制度,作为落实全人教育理念的改革步骤。消息公布之后,公众的反应褒多于贬,但也有人质疑政策的调整对“成绩至上”的现实情况能否真正带来改变。
诚然,教改能否落实到位,并且取得成果,需要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一起彻底觉醒。
觉醒的第一步是意识到现在孩子被功能化得很严重:家长、校方、政府三方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下对未来制成品所需具备的功能性要求,然后依循一个管理严密的系统和标准作业流程把产品制造出来。孩子的“标准生活模式”和高效的动物工厂所饲养的鸡只其实并没有两样。
在现代化的养鸡厂里,为了刺激肌肉的生长,除了使用抗生素或生长激素之外,鸡寮更以低光照来降低鸡的活动,减少热量消耗,并缩短全黑时间,让鸡尽量不眠不休地进食。为了节省空间成本,大量的鸡动弹不得地挤在一起;为了避免高拥挤环境下焦躁的鸡互相攻击,鸡只的鸡啄被强行剪去。这些都是鸡舍管理的“标准作业流程”。
现在的孩子呢?
首先,他们比成年人还要忙碌!天还没亮就要上学,放学后除了一堆作业要完成之外,还要参加补习班、才艺班等,而且周末也没有假放。如果“有幸”被选中成为某个课外活动的校队,还有密密麻麻的集训要参加;放长假的时候还要到海外游学。这些安排,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我们的下一代练好十八般武艺。孩子的功能性角色就是把知识的饲料吃进去,然后把成绩的蛋生出来,再按蛋的大小把孩子分类成不同的级别,就像鸡有所谓的肉鸡、蛋鸡一样,我们教育的成品也有奖学金得主与非奖学金得主。万一某个孩子的消化机能出了状况,无法承受学习的压力,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激励课程可以帮助孩子重燃动力,而激励孩子的不同手段-虎妈式、狼爸式、赏识式、功利式等,和用在鸡只身上的抗生素、生长激素,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对家长而言,孩子只是一副考试的机器。入学以后的孩子,从父母口中最常听到的话题离不开:“功课做了没有?考多少分?为什么考不好?如果考得好,我就答应你”。对学校而言,学生只是替学校夺取奖杯奖项和排名的工具。课外活动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而是根据天分检测来判断学生参加了是否有机会帮学校赢得荣耀。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教育只是经济发展的策略,是制造人力资源的基地,需要配合瞬息万变的政商环境,来更改制成品的功能。因此“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是制定教育政策的常态。
觉醒的第二步,是意识到现代的孩子虽然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和父母长辈的宠爱,但他们也是被监控得最紧的一代。
还没出娘胎,父母已经通过超声波来把握他们是男是女,以及他们的一举一动。出世以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就开始运作,以防照料他们的女佣行为不轨,或让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可以随时上网了解孩子是否有安分守己。上学之后父母给他们一台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查问孩子的行踪;到了他们懂得用面簿(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时候,父母可以从他们的户口知道孩子在网络上说了什么,玩了哪些游戏,以及交了哪些朋友。一切无法监控的活动,例如和邻居的孩子独自在户外玩耍,都不可以,以免发生意外。在学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或同学之间产生肢体冲突,课前课后以及休息时段,也有把学生集中起来管理的做法,避免学生随意走动奔跑。
  孩子最得不到的自由,是不能顺天性,按照自然的节奏来发展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因为家长对于什么才是最佳的培育孩子模式只有单一的标准-即从零岁起开发左右脑、读名校、考第一、念资优班。这种迷思来自家长的恐慌,担心孩子将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落于人后,因此必须让孩子从零岁起跑,三岁以前就要把左右脑开发好。再加上家长看到社会的达官显要大多数都由名校校友垄断,下意识里都认定了如果小孩从小读名校,等于将来前途打包票。

现在的孩子因而不能像从前的小孩那样,有空间把生命舒展开来,四肢的伸展和五官的感受,都受到长期的扭曲与压抑,错过了从前的孩子享有的体验,包括小小的冒险、秘密的经历、挫败与闪失、痛快的捣蛋、独处的时光,以及无所事事的无聊片刻。

生命异化带来的蝴蝶效应
觉醒的第三步,是彻底认识过度受溺爱、过度受监控和过度功能化的教育对生命带来的异化。
  首先,这样的孩子很容易焦虑,不愿意冒险,缺乏弹性。面对困难他们只会焦虑地等待别人按自己的意愿把问题解决,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开创。一旦事与愿违,他们只懂得怪责,甚至通过暴力来发泄。描述这种特质的新词有“宅男宅女”、“草莓族”、“啃老族”、“双失青年”(失学、失业)、“尼特族"(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Training)等。
其次,他们寻求感官上的刺激,而且形式多样化,也变得很不容易专注。沉迷于电子游戏只不过是简单而且负担得起的一种刺激。那些消费得起的,则通过服用非法药物或烟酒,让自己获得短暂忘我的快感。纹身、在身上不同部位挖洞或插针,包括以刀片自残身体等,已是司空见惯的小儿科。到了青年时期,危险飙车、网络性爱(Cybersex)以及流连夜店寻欢作乐,都是给自己带来快感的享乐。
再来,他们与人的关系疏离,活在一个自我孤立、视野偏狭、想象丰富的世界。在家不与父母亲多说话,很少机会和家族其他长辈以及同辈的亲友相处,社交空间狭隘,也不懂得应对之道,不会主动与客人或长辈打交道,只顾一味低头把玩手中的智能手机或游戏机。朋友间如果有人受到欺凌,不是配合起哄,就是袖手旁观,鲜有仗义行动。
这些现象常被归咎于我们的教育没有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但我认为问题不在这里。通过父母师长的耳提面命,我们的孩子其实懂得很多人生大道理,关键出在知识无力保证价值行为的出现。因为:
一、智力的过早和过度开发,给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带来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对考试成绩的过度重视,让孩子变得比较自我关注。
二、受溺爱的孩子,从小父母就让他们根据情绪来选择。面对该管教孩子的时候、该约束孩子的时候、该拒绝孩子无理要求的时候,总是硬不起来,也不信任校方可以协助管教,养成孩子长大后对情绪的依赖。一名家长就曾经经历过已达十六岁的女儿无理取闹的行为。在晚上购物商场仅剩半小时就打烊休息的时候,他的女儿却坚持要去一家著名的服装店购物。因为无法在半小时内买到自己满意的衣物,结果就闹情绪。无奈的父母亲只好带她到别处去,直到女儿买到了喜欢的服装为止,女儿才满意地回家。本来十六岁理性已经能在独立的自我意识下发挥作用,明白到客观事理的限制而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然而,对于从小受到溺爱的孩子来说,这种自然发展的能力已经失去了。
当孩子进入发育的高峰期,已经定型的特质-自我关注,空想丰富和不受理性控制的情绪,在高亢的本能冲动的鼓动之下,行为就变得我行我素-顶嘴、情绪化、打架闹事、无心向学、沉迷电玩等。这时候父母才开始焦虑:“现在的孩子真要命,很叛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殊不知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步入青年时期,无根的空想和薄弱的意志,让孩子经受不起现实的磨炼,容易对现实产生许多莫名的焦虑与不满,进而产生更多的想象和理所当然的索求。童年时期受到压抑,无法舒展开来的四肢与五官所造成的心灵空虚,这时候将以极端的方式来寻求填补-酗酒、飙车、赌博、网络聊天、网络性爱、纵欲、吸毒等,让失落空虚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慰籍。新加坡媒体曾经报道过大学生因为网络性爱而遭勒索的事件,港台新马都有陈冠希版的桃色报道,以及大陆官富二代飙车纵欲的新闻等,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反映了时下青年的现状。
那些因为害怕会有挫败感的青年,不是蜗居在家成为啃老一族,就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严重者甚至出现忧郁症。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继续繁荣进步,关键在青年一代的心理与精神素质。以现代中国为例:在饱受列强侵略的清末至民国初期,面对家国生死存亡于旦夕之际,挨过艰险并且推动历史进程的骨干是青年。林觉民就是其中的一位表率-他自己虽然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但却不忍心见到其他人因腐败的政治而流离失所,于廿四岁风华正茂的时候选择牺牲以“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现在历史似乎又要重演。世界经济正步入一个漫长的严冬时期。许多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然而,从媒体看到的困境中青年,镜头都只是诉诸示威和暴力来渲泄不满。由此可以预见,主导国家从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成政治危机的不是外在因素,而是自己国内一手栽培起来的青年,香港八十后躁郁不安的青年就是一个例子。大家都希望青年能够像美国的乔布斯(Steven Jobs)那样,拥有逆境中创造的精神。我们从乔布斯身上也看到,让他能够创造的是一股实实在在的情感所燃放的火焰。在自我关注下出现的无根想象,所产生的只会是破坏性的行为。
到了中年时期,长久下来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填补的心灵将依然空虚,人的感觉也越来越麻木,无法承担起人到中年因上有两老,下有妻小所该具有的承担力和稳重性。婚姻关系因此变得动荡和脆弱,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健康的成长。社会急速的变迁也造成人到中年就要面对就业危机和财务危机。忙、盲、茫,是中年人心境变化的缩影。面对无法把握的未来,中年人本该有的自信被许许多多的困惑所取代了,行为也就变得浮躁和逃避。万一社会继续循着物价飞涨、贫富两极化的方向发展,造成住房、医疗和教育成为极大的生存压力,安定的社会将被一股焦躁感所笼罩。为了加强安全感,人势必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各自高举各种理想主义的旗帜,向当权者施压进逼,互相对立讨伐,形成一个分化撕裂的社会。

打造一个配合天性发展的教养生态
有力有为的青年才是国家最重要的竞争力。教改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从制度面提升到生态面-即打造一个配合孩子天性发展的教养生态。
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首先要自问:有没有想着利用孩子来实现什么?想要让孩子圆自己的梦想与欲望?还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晋升的台阶?亦或是为校争光、为国家的GDP增值?任何的内容都意味着孩子的存在只是工具。这样的话,父母,乃至社会的局限将继续延伸到新的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所应出现的新动能和创造力就遗憾地被遏制了。我们从时下生命严重功能化的孩子身上已经看到,这样的孩子欠缺自然散发的朝气与志气。他们被情绪、欲望和想象所包裹想法随着心情反复,行为则我行我素。从小养成根据别人的要求来生活,长大了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量,待人接物就会惯性地应付和对别人提出理所当然的要求与怪责。
相反的,大人如果能够耐住性子,不把孩子当成工具,用心帮助孩子在做中发挥意志和感受,以后习惯成自然,成年后就能发挥主动性,根据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与认识去行动,并且享受行动的乐趣,结果很多不可能的事就变成可能。这不仅能代替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还能让人感觉不到苦,反而感到快乐。如此他们才真正具备不同于父母、社会或国家所赋予的崭新意义,成为推动社会继续前进,承前启后的中坚分子,因为他们从小就积蓄了改变世界的能量。
主导整个教养生态成败的灵魂人物是家长。家长需要战胜自己输不起的恐惧,愿意在做中学,与孩子同步成长。家长还要愿意投入时间与积极承担起责任,因为这份责任无法假手于人。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他们需要家长以赢得信任的权威方式来领导他们发展潜能,减少他们的思维被身体的感觉和心理的欲望所控制。让他们接受以行为来孕育精神,包括执行有意识的任务和过无意识的生活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他们的意志与情感,家长自己则以身作则。这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家长如果缺乏决心与耐心,很容易就会放弃。而家长最大的考验在于自问:能不能够承受孩子的兴趣、才能、命运和生活任务不同于自己对他们的期待?
配合不同阶段的成长,家长的角色包括:让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以免日后身体成为精神活动的限制;在生活的细节中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更重要的是:营造生活美感的氛围,让孩子的情感饱满;以及在独立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以前,不要刻意去刺激智力的发展,让意志力有足够时间通过四肢得到锻炼。智力如果过早开发,将来孩子思考的特点会是随着自己的心情和脾气而反复,对事物缺乏真正的兴趣与自然感受到的快乐。廿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就有障碍,中小学的成绩也不出众,老师还认为他长大之后不会成器,而他自己对于学校填鸭式的教学深感厌恶,并且毅然辍学。他在数理方面的才华要在十六岁之后才展现,结果一鸣惊人。
对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美学陶冶比说教式的德育教材来得重要,是帮助童蒙时期的孩子消除将来仅根据自我生理与心理情绪行事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打开心灵的封闭,学会感受真善美,长大后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然具有为善去恶的判断,发挥意志以实践自律的价值行为。通过知识的手段把一大堆做人的道理灌入孩子的脑袋,只会让头脑变得僵化,吸收停滞于脑里知道、嘴里说到,但是行动做不到的窘境。遗憾的事,现代家长如果给孩子从小学习音乐、舞蹈或美术,焦点都落在考级和孩子有机会表现的炫耀上;而学校则把这类科目划分成“非考试科”。因为是“非考试科”,也就等于可有可无的科目。到了接近考试或会考的时候,为了让整体的考试成绩亮眼,这类科目的课时都被主考科目给占用了。
对于青少年,重点在于让他们在生活中对于感到亲切实际的问题,给予足够的空间去发现其中含藏的价值因果,以及自己的行动可以创造出什么不同,引导孩子把旺盛的精力用在这方面的自学上。由兴趣而化为行动,从行动而有心得的积累,如此辗转增上,循环累进。现在网络上的资讯随手可得,为这样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孩子有机会从真实的感受中确认自己所爱,生命才能燃放热情,逐步拼出有情感根源的梦想,而非凭空想象或根据现实功利的考量来选择自己成年后的道路。
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新儒家-梁漱溟先生,他的学习道路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他的父亲给于他充分的信任与自由,从小没有逼他背诵四书五经。梁漱溟在其自传中忆述:有一次他自己把一串钱挂在庭院的桂树枝上,但自己却忘记了,结果四处寻问和吵闹。隔天父亲发现了,父亲没有出声,不讲做人的大道理,只是写了张便条把事情的经过和梁面对这件事的行为扼要描述一番,梁读后当下心生愧意。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唤醒了孩子的自觉性。梁漱溟后来一生表里如一,独立思考,不畏权势,他所实践的价值行为都不是通过背诵儒家经典而来的。
教育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学生的精神能量与老师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老师的心理动力、自我意识、精神能量,相应地对学生的心理动力、自我意识、精神生命直接起着高一层对低一层的作用,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小学生。比如老师急躁会影响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使学生做不到某些事情。老师不相信学生,学生的心理就有障碍,没有力量,他们真的就做不到了。因此教学不能够只是智力的发挥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发挥。只要老师发挥情感,允许学生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学生的心就会跟着老师做,使学习得到活力。在政策面上,最重要的是给予校长与老师一个信任与自由发挥的空间。过度的监控与过度的繁文缛节让前线工作者绑手绑脚,精疲力尽,最后遭殃的是学生,如此因果循环下去,社会素质将一代不如一代。
一个有机的教养生态,才能孕育出具有强壮体魄、强大意志、饱满情感的青年,他们生命里自然燃放的理想火焰将自然而然地推动社会前进。

Friday, September 14, 2012

越怕受伤让你受伤越大


  娜娜老是觉得烦燥,无法静下心来;她给人的感觉有点酷,懂得保护自己。
  少不更事贪玩的时候,娜娜因轻信朋友而吃过很大的亏。初恋的对象后来被她发现劈腿,最后黯然分手。娜娜后来结婚,原因只是双方家长催婚。婚后娜娜觉得家无宁日,每天都被丈夫骂。丈夫要求她不可以和朋友来往,还要把工作辞掉,但她不愿意。结果娜娜需要做两份工作:白天做原来的工作,晚上帮丈夫做生意,忙得没有时间回娘家。
  在大家庭里当媳妇,娜娜需要洗全家人的衣服,洗到连手都受伤。娜娜希望丈夫替自己和家婆说明情况,无法再这样下去,丈夫反而因此和她大吵一顿。最后因为无法再忍受丈夫对自己的态度,两人决定离婚。
  娜娜的丈夫脾气很牛,然而娜娜本人也很犟,两人互不相让,最后只能是这样的下场。娜娜坦诚说她其实是个很柔软的人,因为过去受过诸多的伤害,才把自己武装起来,以免再受伤害,就这样娜娜遗失了对人本有的热情与体贴。
  我提醒娜娜:“你的自我武装最后反而让你在面临婚姻的考验时,无法沉着应对,反应过大,关系越闹越僵,最后大家也只好无奈地分道扬镳。”
诚然,娜娜心底存有恐惧;但自我武装不能让人摆脱恐惧。事实上,只要心存恐惧,人就可能会做出一些不明智的行为。老是根据对人防范的心理来反应,造成娜娜与丈夫冲突不断,最终自己受伤更大,也令自己烦燥的心一直无法平静下来。

Thursday, September 6, 2012

阳奉阴违是怯弱的掩饰


  龙耀三十来岁,一副邻家男孩的温文模样。他刚到大陆闯荡不久,希望能够打造自己的生意。
  他告诉我,他的父母在他十岁左右离异。他夹在父母中间,为了避免得罪任何一方而遭受无辜打压,因此他需要讨好双方,结果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我向龙耀了解他在人际互动上,是不是常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藏在心里,到了真正行动的时候,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龙耀默然不语。
  这样实际上是阳奉阴违的作风,虽然聪明有主见,但内心却是怯弱的。我告诉龙耀,这样的习气加重之后,会变成一个阴沉的人。
  人的性格大半都是习惯养成的。强势的父母支配欲很强,一切都要孩子听自己的,事事也替孩子决定和包办,当孩子做得不尽理想的时候,又骂又罚的,孩子在适应父母的作风之际,结果染上一些习气,错失机会正面开发好的生命素质。在龙耀身上,坦然与别人交流自己喜恶的情感,已变得那么的不自然。
  这个特质将影响龙耀在工作上与伙伴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内心的怯弱自己无法正视,做事就会顾虑重重。这个样子贸然地到龙潭虎穴的大陆去闯荡,如何成功在握?

Friday, August 31, 2012

别把人生当事做


  一辈子把全副精力押注在事业上的祖儿心开始累了。她一时想退休,可以尽情睡大觉;一时担心自己可能会活很久而最后钱不够用,因此不能把工作放下;一时又想着工作压力越来越难承受,是否应该转换跑道;然而她除了会买卖房地产之外,什么都不会。
三十余年的工作,把祖儿变成一个把人生的一切都看待成事情来完成的机器人,做事全力以赴,尽善尽责。祖儿说她年轻的时候追求者很多,包括大学毕业生、有车夫的成功人士等都排着队等她;但祖儿最后却是根据做事方式来选老公的,和对方根本没有感情的基础。一来老公对她死打烂缠,又哭又闹,搞到家人与邻居鸡犬不宁;二来她根据算命佬的建议,从追求者对三道问题的回答来挑选终身伴侣。其中一个问题是要追求者回答如果她与对方的母亲同时掉入海里,追求者会救谁。老公回答得最模棱两可。对祖儿而言,这让她觉得有一线希望,因而嫁了给他,把婚姻问题解决掉。
婚后的祖儿觉得丈夫为人不老实,她自己要赚钱养婆家和娘家,和公公婆婆同住她也难以忍受老人家的霸道,因此在儿子出世刚满月的时候,就毅然和丈夫离婚,处理掉婚姻带来的烦恼。没有了婚姻包袱的祖儿,把儿子交给了爸爸妈妈带,自己常年在国外跑,她作为妈妈的身份只是一份经济责任,集中目标努力赚钱,以满足孩子的物质与财务需求。至于孩子读书成绩如何、选择什么学校、唸什么学科,她一概不知详情,三十几年来也没有和孩子一起出国旅游过。现在祖儿最遗憾的是,虽然和儿子媳妇一起住,但儿子从来没有叫过她一声“妈妈”,她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这个心愿。
祖儿忙碌了一生,成为房地产界的佼佼者,孩子也独立成家有很好的事业。事做好了,钱赚到了,但祖儿内心似乎很空洞,生命才会因而生起处于十字路口的彷徨感,可惜没有人可以倾诉,可以聆听,因此她四处学习,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把人生当事做的人,很难体会孩子叫“妈妈”的背后所蕴藏着的那份刻骨铭心的记忆。过去祖儿只是儿子的经济妈妈,孩子小时候缺乏母爱的灌溉,好像生长在沙漠里的仙人掌一样,已经适应下来,情感的水源藏得非常隐秘,一点一滴慢慢使用,否则早已枯亡。难得儿子现在有了好的婚姻,懂得爱他自己的孩子。身为妈妈的祖儿,应该庆幸自己的缺失并没有给儿子造成太大的局限。儿子叫得出“妈妈”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母子连心,看到儿子过得好而心里觉得宽慰,是自己的心与孩子的心连在一起才会产生的感受。
亲人之间的真实情感锁住不能流露,人间即使有其他的真情给自己带来温暖,也会怀疑那是否只是春梦一场,最终还是会落得一场空。所以单身多年的祖儿虽然异性情缘不断,却始终开不了花,结不成果。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美好而短暂的时光应该额外珍惜!祖儿需要在工作以外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开发,以对孙女的慈爱重新搭起亲情交流的桥梁,提携后进,回馈社会,自己培养生活的闲情逸趣。唯有情感重新得到灌溉,祖儿空洞的心才能够重新得到充实。

Tuesday, August 28, 2012

Mindset Profiling Using Wuxing (Five-phase)

There are many personality profiling tools developed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in psychology. The mindset profiling tool developed here, however, is based on the five-phase theory (Wuxing) in Chinese Philosophy. A system of five phases (customarily also known as five elements), namely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is used to describe interation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enomena. This system form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in diverse field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geomancy.

The five phases are related either through a generative (生, sheng1) or an opposing relation (尅/克, ke4). The values of characterizing human mindsets based on the five-phase system are:


  • it offers a systemic and dynamic view of the interactions among people of diverse mindsets;
  • it enables the formation of constructive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teams to achieve result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individual team members;
  • it reduces conflicts arising from differences in mindsets.


If you are interested to know your Wuxing (five-phases) profile, you are welcome to click on THIS to fill in the questionaire. All questions must be answered. The interface right now is unable to provide an answer instantly after your submission. Just drop me a message either though my blog or my facebook and I'll inform you the results later. My apology for the inconvenience caused.




Friday, August 24, 2012

别把幸福复杂化


  素馨不断地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却常常觉得事与愿违。
  小时候素馨的家庭生活并不温暖,所以年纪轻轻她就结婚了。奈何婚姻不美满,丈夫的家暴行为导致离婚收场。素馨后来再婚。第二段的婚姻,开始的时候素馨觉得日子还过得蛮融洽甜美的。后来素馨走出家庭,建立自己的事业,眼界开阔之后,不知不觉中她对丈夫的怨言也增加了。她觉得做建筑行业的丈夫不思长进,有工开就做,没工就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只求安定的生活,对未来缺乏更大的梦想,令素馨非常没有安全感。
  我问素馨为何有勇气进入第二段的婚姻,她毫不迟疑地告诉我,因为她看到别人幸福,也希望自己得到,而她所谓的幸福,就是家里充满快乐的笑声。然而,素馨自己却因为替婚姻注入了物质的要求而生起对丈夫的嫌弃,结果自己对丈夫反应冷淡,自己先笑不出来。
  婚姻的经营如果完全陷入现实的比较之中,不满与恐惧就会与日俱增,人的自我关注就会越来越严重,觉得没有安全感,然后把心锁上,造成夫妻间情感无法交流,最后必然出现婚姻危机。
  我告诉素馨,要幸福就必须对感情有份理想的坚持-彼此互相爱护、照顾和体谅。 一旦沉入现实,对未来不断盘算,你就把幸福复杂化,幸福也就远离你。你就会觉得不快乐,因为你已遗忘了自己的初衷,然后用“丈夫无法给我安全感”作为不幸福的理由,最后不断地慨叹“想要有个温暖的家,为什么这么难”!

Friday, August 17, 2012

价值创造才是中国文明复兴的关键


  新加坡《联合早报》前阵子刊登了其专栏学者郑永年先生撰写的一系列文章,涉及的课题包括中国知识群体向何处去、中国教育哲学的问题。这些文章有紧密的关联性,涉及知识与文明如此重要议题的探讨,又逢西方出现文明没落之迹,值得进一步挖深我们的思考。
  文明复兴的核心构建是什么?郑文的立场很明确即文明的主体和核心在知识体系,缺失独立的知识体系,文明的复兴无望。这系列文章把视野收窄于中国文明的复兴,因此指出中国需要造就负责任的知识份子,才能真正可持续性地崛起;而培养出负责任的知识份子,就需要“去三化”,即:
·         去知识的政治权力化政府与知识之间容许独立自主的创造空间;
·         去知识的经济利益化让专业主义(“为知识而知识”)能够生长;
·         去思维的殖民化知识份子要意识到即存的这个事实。
郑文除了以上的“去三化”,其行文中其实还带出去泛道德化的要求即知识分子立言必须建基于实证,而不是规范式的说教。
“文明的主体和核心在知识体系”是整个思路展开来的“定海神针”。文明发展是一张纠结万端的大网,把推动发展之因归结于单一的力量,思路近似马克思、斯宾格勒、汤恩比等的历史哲学。然而,宇宙本洪荒,因人而产生文明。年逾九旬的西方文化史大师巴森(Jacques Barzun)指出:人的欲望才是历史的驱动力量,而人之行为所编织而成的纠葛情节,结果难料,结局也不一。

回顾西方文明的兴衰

在巴森倾毕生学养而完成的巨著《从黎明到衰颓》(From Dawn to Decadence)中,总结出近五百年西方文明从曙光初露到渐渐消蚀的演变历程中,有四大变动为西方文明带来崭新的面目,即:十六世纪的宗教革命、十七世纪的君主政治革命、横跨十八、九两世纪标榜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法国革命,以及二十世纪揭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俄国革命。
宗教革命唤醒了人的信心,把个人从神职人员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人可以直接通神,完全自由,是自己的主人;新教衍生出来的工作伦理严肃冷静、认真沉着、克勤克俭、苦干实干,被赋予宗教性的精神力量。由君主政治革命到法国革命,提升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所结出的果实民主政治体制,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互信的保障机制财产、自由、生命权不得剥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个人从上帝的束缚下解放了,可以过世俗化的人生,用理性、意志去改善人世条件,运用科学方法驾驭自然。
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西方土壤一样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危机。西方人在危机中提炼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西方人的价值。因为确立了人的信念过世俗生活的精神伦理力量,信心自由把握在个人手中,以及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机制,西方文明才获得高速发展的条件。知识与价值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知性的认识,后者则内化成必然的行为,例如科学证明吸烟有害健康,但不是人人都据此而行;知道吸烟的利弊是知识,最终选不选择吸烟则是价值行为。
人的欲望主导人的行为,一旦酿成大型的社会危机,西方的心灵总要认清其原因,把原则摆明了,大家才能继续议论下去。西方历史中被赋予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洛克(John Locke)、伏尔泰(Voltaire)、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等人,他们的贡献在于根据深刻的时代感受与洞察,加上传统的积累,从所处的危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向他人倡议,给人带来希望;而在这些领军人物背后无法记载下来的,是众多与他们有着共同的生命感受与实践的无名人士,才令他们提出的观念成为社会新兴的价值。这些观念在历史传承的嬗变中,具体的生命感受和历史的情感日渐退色,知识化的成分则逐渐增加,最后都难逃僵化或者异化的下场。
  时至今日,西方文明如史宾格勒《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 by Spengler)所预见,陷入困境之象日益明显经济欲振乏力,债务弥漫,战争阴影挥之不去,恐怖袭击连连,政权如走马灯更替,资源日益污染枯竭。西方文明赖以兴盛的三大构建信念、信心及互信,已遭虫蚁蛀空。知识虽然五花八门,成为人们希望与信赖的最大寄托,却带来分化与对立;与此同时,精神力量虚无;活在享乐与恐惧中的人,信心在逐步解体;连引以为傲的制度也被诟为不公不义,被私心野心所挟持。自零八年美国金融海啸始,人类正步入混乱迷失的年代,如目前网络上走红的说法般:“这是一个医生摧毁健康、律师摧毁公正、大学摧毁知识、政府摧毁自由、传媒摧毁讯息、宗教摧毁道德、银行摧毁经济的年代

区分“知识创新”与“价值创造”

诚然,郑文对当前中国知识界的流弊针砭到位堕落与庸俗,浮浅与自大。然而这种现象并不限于中国所独有。巴顿在《从黎明到衰颓》中就指出,知识把人困锁在学科的分类小格之中,以井观天,为知识而知识的专业主义,不也是文明衰颓之兆吗?
就近举例,西方顶尖的经济学者就分成两大阵营,对当下西方经济的困境,一方坚守自由市场原则,一方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并且各执一端。同样的,中国也出现左派与自由派的角力;东西方学者都一样希望通过知识来影响施政。就远一点的中国近代史来举证,清朝也出现过政治与学术分流的局面,乾嘉学者埋首故纸堆里,从事考据之学,为知识而知识,但清朝的结局是差一点被西方列强所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另外,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梨洲,写了《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其著作虽然早于西方的卢梭大约一百年,但对后人的影响却要等到300年后的清末。以上两个例子印证巴森所言人之行为所编织而成的纠葛情节,对文明的影响结果难料。
对文明复兴的思考,我认为必须区分知识创新与价值创造。前者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眺望,只有前后之分而没有东西之别;价值创造则比知识创新来得艰巨,无法离开特定的历史、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成果往往一体两面同时具备独特性与历史的局限性。知识创新回答就具体领域的事该如何有把握和有效地执行,而价值创造就人的处境与困惑给人带来意义和希望。在这个层面上,东西方目前都同样处于价值虚无的状态,精神力量单薄多元,有的话纯粹只是个人的选择。在标榜宽容的今日世界,凡事都有其可信之处,有其正确之面,多元混杂,“疑惑少信”的心态更让信者不安,更易制造混乱。对比之下,数百年前的东西方社会,因为人人基本的价值理念一致,这些理念便非真理莫属,人心反而比较安定。
处于“三信”残缺的年代信念、信心与互信,中国文明复兴的关键在于人能否向过去一样,返本开新,从历史裂变的危机中创造出具时代性的价值,以重塑信念、重建信心和互信。知识创新扮演的只是载体,不是主体;而文明会没落,是因为价值僵化和异化所致。价值创造需要非常敏锐的心灵、强大的意志力和开放的胸襟;这样的素质要靠坚定的精神力量,真切的人文素养,和博古通今的学问而成。过去为西方文明奠基的人文学者,大多数都精通多种语言,也通文学、音乐、艺术、历史、哲学和科学。这样的通人,在东西方“专业分科”之下现在几乎找不到了。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钱学森晚年就曾慨叹,现在已经找不到好象民国时期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了。
试举西方世界共尊的一代文学大宗师,启蒙精神的化身,兼通所有文类的超级大师伏尔泰为例。他精通法语、拉丁文、希腊文、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也研究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更能够通过诗歌与戏剧创作把抽象的理念创作成触动人心的故事,结果影响了他之后一个世纪的西方文明。反观现在的文科通识教育,被专业主义分裂成一点一滴的学术兴趣,对学习这些知识的人而言,学的只是一堆过去的人所言所做之事,掌握这些知识是一回事,有没有在价值层面上素养得到提升又是另一回事。这些知识的作用只能当成时尚路演般(road show)用来攻击,解构和卖弄。在专业主义的支持下,所有关于人的行事、兴趣、或困境,都可以自立门户,成为新的学系,对深广的学问领域,扎实的基础因为需要漫长岁月的积累,反而乏人问津。
人文的涵养下陷成知性层切割式的浅陋探究,我认为是当今东西方人文学界无力回应这个混乱时代的关键。消化不足,最多只能邯郸学步,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自然无法为眼前的社会乱象带来意义与希望。
全球因为颠覆性通讯科技的出现,已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把自己密封起来。任何政权如果企图专横地禁锢自己人民的思想,只会造成价值创造上的真空,然后自己亲手把门户打开,让外来的价值创造轻而易举登陆,以填补人民精神上的缺失。在这个意义之下,一个不懂得划界的政权,终将因自己没有看透客观的情势而让人心失控。
东西文明在新世纪的竞赛,表面看好像再次处于交替之际。然而,最终谁会在新的纪元领先,还有赖各自能否在自己的教育土壤中孕育出具有以下三大素质的通人:
·         自我立界―养成独立人格。知识的生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学科,必然为人所用,以解决人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缺乏独立人格,无论东西方,难以防止知识不被权力和利益所利用;而东西方的历史,都有知识分子如何站稳立场,向权力和利益说“不"的事迹。以中国为例,明末清初的王梨洲,学问贯穿经学、史学、思想、地理、天文历算、教育等。康熙皇帝数次邀他赴京出仕,他屡拒征召,选择隐居著述讲学,做到孟子所言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获得民国初期北大著名教授马叙伦的推崇,称王梨洲为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如果需要外在条件政权及制度的保障,才有价值创造的可能,则价值创造最核心的主体精神已失,其精神结晶将缺乏感染生命的能量。
·         视野跨界―走出狭隘的专业主义。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必然带来五花八门的专业分割,结果人人局限于一管之见,瞎子摸象般,人人手中仅有一把铁锤,然后把一切事物都看待成铁钉(巴纳德柏鲁克语;Bernard Baruch: “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在见解上心灵封闭,形成一个分化对立的世界。
·         关怀越界―走出自我关注,走出专业活动的藩篱,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走入人群中,深入人心里,才能针砭时尚,不断替出现僵化或异化的价值理念注入活水,并且坐言起行,透过文学、历史、艺术的创作来感染人心。以西方启蒙大师伏尔泰为例,尽管生活在一个审查制度十分严厉的时代,仍不顾自身安危,大力抨击教会的教条,为思想与言论自由而战。伏尔泰一生屡遭统治者的迫害—被流放、入狱,依然笔耕不辍—哲学、科学、戏剧、哲理小说、历史、诗歌,通过自己的笔投入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以不倦的斗争推动启蒙运动蓬勃的发展。

  中国文明的过去,因为代代有人相互感召,如屈原写《离骚》、司马迁写《史记》、唐宋元诗人墨客写诗词曲赋,明朝人写小说,以及历代戏剧创作人和伶人的演绎等,其所创造的价值理念才能深入寻常百姓心里,实非帝王之力取得的功效。中华文明的未来,有待其教育的土壤能够继续孕育出薪火相传的通人,把对时代与对生命的感悟转化成价值的创造,一点一滴汇成大江大海,虽不能奢望有捷径,但却有东西方前人留下的足迹可以按图索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