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嫁进马家已几十年,和公公的相处一直无法改善关系,最近还觉得马家的人都团结起来防范她,心里觉得很委屈,也感到很愤慨。
马先生的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女儿。他后来和马太自由恋爱,大家交往了十几年,但是马太却不敢嫁给他,阻力在于马太知道未来的公公很专制,很难相处。在娘家,马太得到妈妈百般的疼爱。妈妈认为女儿未嫁前父母应尽力去关爱她们,因为嫁人之后就很难得到公婆相等的对待。由于妈妈希望在离开人世之前能够看到她有个好的归宿,马太最后才鼓起勇气结婚。
马太的大伯一早就表态不愿意和难相处的爸爸一起生活。基于同情老人家没有儿女照料,马太告诉丈夫她愿意尝试和公公一起生活。然而,过了几十年,马太觉得公公对她的态度还是那么不好,例如她买好的水果孝敬公公,老人家会嫌她干嘛买这么贵的水果。今年家婆去世了,临终前交代由马太的继女继承名下的房子。马太认为法律程序上应该先把房子给她的丈夫,然后才由丈夫给他的女儿。当实际的做法是直接把房子转给马太的继女时,马太觉得受了很大的伤害,认为夫家的人都团结起来对付她,懊恼自己为什么如此惹人讨厌。
这些年能够捱过来,马太说是宗教的信仰给了她力量,要她包容。但她有时会想:“难道对方不会自我反省吗?”
我问马太,她的先生对于房子转名有什么反应。她告诉我先生挺她,建议和她搬出来住,是马太自己不愿意,觉得这样子老人家太可怜了。
“想要改变家公对自己的态度”这一点的野心让马太解不开自己的委屈。“你原初的立场只是愿意尝试住在一起而不是去改变你家公的”,我提醒马太,“你改变了想法,造成你无法忠于自己对老人那点怜悯之情,结果做A怨A,自添烦恼。”
“因为对先生的家庭一开始就有戒备之心,所以你也不敢百分百对老公投放你全部的感情”。
“可能吧!”马太回应。
当人运用理智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产生防备是自然的反应。然而,防备只会让自己觉得处处受到局限,只能被动地反应,不自觉地就活在紧张的情绪中。
“从这件事你可以看到老公爱护你的心,你应该把你对他半开半闭的心打开来,同时好好发挥自己强大的忍耐力去积极建立自己的事业”,我鼓励马太。
生活的世界扩大了,生命中即使有一个缺角,人依然承受得起;相处中出现的委屈感,因为心量够大而能够承载,减少了自己缩在狭隘的角落自怨自艾,疑神疑鬼,无意间殃及池鱼,最终破坏自己可以创造的幸福。
马太因为多年都无法改变家公对自己的态度,让委屈感影响到夫妻的感情,完全没有觉察到委屈感其实是她自己无意间添加的,她因此也就拥有把委屈感化成幸福感的自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